第283章 冉魏血火天王冉闵:乱世武夫的华丽悲剧(第2页)
凤阳门事变:民族仇杀的地狱之门真正的导火索,是羯族将领孙伏都搞出来的。这位老兄对冉闵的跋扈早就看不顺眼,加上民族情绪作祟,他纠集了三千多本族死士(号称“龙腾中郎”),埋伏在皇宫南门的凤阳门附近,准备给冉闵来个“斩首行动”。这计划,堪称古代版“人肉炸弹袭击”。
可惜,行动失败。冉闵反应神速,指挥部队在凤阳门把孙伏都的三千人包了饺子,全歼。这事儿彻底点燃了冉闵压抑已久的怒火和对羯族统治者的极度不信任。报复,开始了!而且是一场规模空前的、针对胡人的血腥报复!史称“杀胡令”,但其过程远比一个简单的“令”字复杂和残酷得多。
第一阶段:禁宫戒严,“六夷敢持兵器者斩”! 皇宫先封锁,任何非汉族的“六夷”(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敢拿武器?格杀勿论!这是先缴械,解除潜在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阶段:心理战玩脱了,“城门洞开,自由选择”? 冉闵可能想分化胡人,也可能想测试忠诚度。他下令打开邺城所有城门,宣布:“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去!”(“愿意跟我干的留下,不愿意的赶紧滚蛋!”)。城里的胡人一听,喜出望外:“还有这好事?溜了溜了!” 拖家带口就往城外涌。结果,等胡人跑得差不多了,冉闵突然变卦了!他大概觉得:放他们走,不等于放虎归山?以后都是敌人!于是...
终极杀招:“斩一胡首送凤阳门,文官进三级,武职拜牙门”! 冉闵颁布了那条着名的、也是最血腥的命令:砍下一个胡人(主要指高鼻深目特征的羯、匈奴等)的脑袋,送到凤阳门,就能升官发财!文官连升三级,武官直接封“牙门将”(中级军官)。这简直就是官方悬赏的“猎头行动”!
邺城瞬间从“国际大都市”变成了“人间屠宰场”! 士兵红了眼,为了升官发财,见胡就杀。普通百姓也疯了,邻里反目,朋友相残。史书记载惨不忍睹:“一日之中,斩首数万”,“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什么意思?鼻子高点、胡子多点像胡人的汉人也倒了血霉,被杀的人里有一半是“误伤”!短短时间内,邺城及周边地区,死者超过二十万!尸体堆积如山,城外豺狼虎豹吃得膘肥体壮。空气里弥漫的味道...嗯,自行想象。
登基称帝:在血泊中加冕杀光了看得见的敌人(和很多无辜者),扫清了障碍。公元350年正月,冉闵觉得时机成熟了。他擦干刀上的血(可能还有别的),一脚踢开傀儡皇帝石鉴(很快也杀了),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年号“永兴”。这个在胡汉夹缝中艰难求生、在羯人宫廷里长大的汉人孤儿,终于把龙椅坐在了自己屁股底下。只是,这龙椅下面,是二十万亡魂堆积的基石,散发着浓重的血腥味。
登基小插曲:自带打脸的玉玺登基大典上,冉闵意气风发,高高举起象征皇权的玉玺。群臣面面相觑,欲言又止。为啥?因为这枚传国玉玺的底座上,赫然刻着四个大字——“天命石氏”!这正是他刚刚屠戮殆尽的羯族后赵皇族的“注册商标”!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细节,仿佛一个巨大的隐喻,昭示着冉魏政权的先天不足和根本矛盾:它靠极端的民族复仇起家,却缺乏治国安邦的良方和稳固的根基。 复仇的火焰能摧毁旧世界,却无法照亮新世界的路。
三、龙椅下的火药桶:战神无双与战略短视
“战神模式”开启:十战十捷的战场Bug坐上龙椅的冉闵,并没有迎来高枕无忧的生活。相反,他四面楚歌。北有慕容鲜卑磨刀霍霍,西有羌族姚弋仲、氐族苻洪虎视眈眈,南边还有名义上的“正统”东晋。但冉闵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战场上,他就是个“人形自走外挂”!开启“战神模式”的冉闵,打出了冷兵器时代堪称奇迹的战绩:
首战告捷: 刚称帝,就率军击溃了后赵残余势力刘显(石虎旧部)的七万大军,追着屁股打,一直打到襄国(后赵旧都之一,今河北邢台),把刘显摁在地上摩擦,逼得刘显杀了后赵末代皇帝石祗(石虎之子)来投降(虽然后来又反了)。
以少胜多教科书: 面对羌族首领姚弋仲和他儿子姚襄率领的数万精锐羌兵(姚家军战斗力爆表),冉闵只带了千余骑兵就敢去踹营!结果?不仅踹了,还踹赢了!斩首三万多级,缴获物资无数。这操作,让对手都怀疑人生。
“七战七捷”到“十战十捷”: 史载冉闵在襄国之战前,已经“累战皆胜”,之后又多次击败各路胡汉联军,创造了“十战十捷”的神话。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程度让敌人胆寒,士兵们视其为偶像(“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这形象,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兰博”+“吕布”合体。
战神光环下的致命短板:政治与战略的“小学生”然而,打仗猛不代表会治国,更不代表懂战略。冉闵的短板,在战场之外暴露无遗。
政治低能: 他的政权几乎完全建立在军事威慑和个人勇武之上。内政一塌糊涂,经济凋敝,民心不稳。他杀胡令的极端手段,不仅彻底得罪了所有胡族势力,也让很多汉人豪强和百姓感到恐惧和不安(谁知道他哪天不高兴了会不会杀红眼?)。他拉拢李农,却又对其充满猜忌,最终找个借口把这位仅存的重量级盟友兼战友也杀了(“诛李农及其三子”),自断臂膀。
战略短视: 冉闵像个沉迷于“无双割草”游戏的玩家,只知道一个“干”字。最大的战略失误,是严重低估了慕容鲜卑前燕的实力和野心。当慕容鲜卑名将慕容恪(慕容儁的弟弟,超级名将)率领十四万精锐步骑(包含五千重装“铁浮屠”)南下时,老将董闰、张温(难得的明白人)苦苦劝谏:“陛下!鲜卑乘胜而来,兵锋正锐!咱刚打完几场硬仗,部队疲惫。不如咱先避其锋芒,养精蓄锐,等他们骄横懈怠了再干他丫的!”(“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多么老成持重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冉闵怎么回答?他当场掀了桌子(估计是气的):“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老子正想带着兄弟们去踏平幽州,活捉慕容儁!现在碰到慕容恪就躲?传出去我还怎么混?别人还不得笑话死我?!”) 为了面子,为了“人设”(刚猛无敌的战神形象),他拒绝了唯一可能挽救局面的建议,选择了硬刚! 这决策,堪比赌徒All in了全部身家。
廉台决战:战神最后的独舞公元352年4月,在魏昌城附近的廉台(今河北无极县东北),决定冉魏命运(也是冉闵个人命运)的决战打响。
冉闵确实勇猛无双。他身骑朱龙宝马,左手持双刃长矛,右手挥舞钩戟(一种带钩和刃的长兵器),亲自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据说光他一个人就干掉了三百多鲜卑兵!他麾下的步兵(主要是汉人)也异常顽强,在骑兵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硬是和慕容恪的精锐骑兵打得难解难分,十次冲锋都顶住了!(“闵所将多步卒,将战,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之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余里,朱龙忽毙,闵遂被执”)。
悲剧的高潮:朱龙马倒下的瞬间然而,个人的勇武终究敌不过精妙的战术和绝对的优势兵力。慕容恪利用“铁锁连马”(连环马)的方阵顶住冉闵的冲击,再用精锐骑兵从两翼包抄夹击。冉魏军终于支撑不住,崩溃了。冉闵奋力杀出重围,向东狂奔了二十多里!眼看就要逃出生天…
就在这时,那匹伴随他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的朱龙宝马,突然力竭倒地!(“朱龙忽毙”)历史在这一刻定格:覆灭二十万胡人、十战十捷的天王,竟因为坐骑的倒毙,在距离逃生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束手就擒!
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仿佛宣告着:那个依靠个人武勇和极端民族主义驱动的时代,终将被更成熟、更有组织的强大势力所终结。 冉闵,这位乱世的孤胆英雄,他的传奇,也随着朱龙马的倒地,走向了终点。
四、争议千年的血色遗产:英雄?屠夫?悲剧符号?
被俘与结局:最后的倔强被押到慕容儁面前的冉闵,上演了本文开头那经典一幕。面对慕容儁的羞辱,他怒斥对方是“夷狄禽兽”,扞卫自己“中土英雄”的尊严。慕容儁恼羞成怒,鞭打了他三百下(“鞭之三百”),然后把他押送到龙城(前燕首都,今辽宁朝阳)。不久后,公元352年6月1日(根据其墓志铭记载),冉闵在遏陉山(今辽宁朝阳附近)被斩首。一代枭雄,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