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冉魏太原王冉胤:乱世里的顶流童星与他的“坑爹”剧本(第2页)
冉闵的小算盘其实打得噼啪响:北边有后赵余孽石祗盘踞襄国(今河北邢台),东北边慕容鲜卑正磨刀霍霍,双线作战吃不消啊!得赶紧拉拢胡族力量。让亲儿子当“大单于”,就是递出一根巨大的橄榄枝(虽然这橄榄枝可能是刚从死人堆里捡来的):“看!我儿子都是你们老大了,咱们自己人!跟我混,有肉吃!” 这脸皮翻页的速度,比川剧变脸还快,堪称“政治厚黑学”的经典案例。 小冉胤,就这么被他爹强行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最闪亮(也最危险)的“统战工具人”。
三、剧本杀青!粟特“风投”的致命背刺
351年春天,冉闵带着倾国之兵(号称十万),气势汹汹地包围了石祗的老巢襄国。我们年轻的“大单于”冉胤同学,一身闪亮盔甲,骑着高头大马,在老爹的“呵护”下随军出征,开始了他的“战场真人秀”。他身后,就是那支由降胡组成的“千人亲卫团”,眼神飘忽不定,特别是其中那些来自遥远西域的粟特人。
粟特人是谁?那可是丝绸之路上着名的“国际倒爷”,商业嗅觉灵敏,更擅长在乱世中“风险投资”——谁强跟谁混,见势不妙立刻调转枪头,堪称古代版的“华尔街之狼”(草原版)。
襄国围城战一打就是一百多天,双方都筋疲力尽。关键时刻,石祗的求救信号引来了慕容鲜卑的精锐铁骑和羌族猛男姚弋仲的援兵,十几万联军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涌来!冉魏军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亲卫团”里的粟特人觉得冉魏这支“潜力股”要崩盘了,立刻启动“紧急避险”程序!他们不是逃跑,而是干了一票更大的“投名状”——直接把他们的顶头上司、少年大单于冉胤,连同冉魏的左仆射(宰相之一)刘琦等一票高官,五花大绑,当礼物一样“快递”给了城里的石祗!
史书上“执送”两个字,轻描淡写,却道尽了冉胤的屈辱和绝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高高在上的亲王、大单于,瞬间沦为阶下囚,被自己名义上的“手下”出卖。石祗可没心情搞什么“优待俘虏”,手起刀落,冉胤、刘琦等人血溅当场,当场“杀青”。 一同陪葬的,还有冉魏的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等一大堆高管,以及据说超过十万的士兵。襄国城下,成了冉魏帝国的巨大坟场。
少年亲王冉胤,用他短暂的生命,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爹坑儿,儿躺枪”。他成了父亲那场高风险政治豪赌的第一个、也是最惨痛的牺牲品。这剧本,太虐心了!
四、番外篇?冉家血脉的“隐形守护者”
冉家彻底“凉凉”了吗?历史有时会埋彩蛋。1990年,河南偃师挖出了一块北魏时期的墓碑,主人叫染华(“染”就是“冉”,当时同音通用)。这块宝贝墓志铭透露了惊天八卦。
冉胤虽然早夭,但他有个兄弟冉叡(冉闵的另一个儿子),在国破家亡的滔天巨浪中居然神奇地活了下来!还被前燕(就是灭了冉魏的慕容家)封了个散骑常侍、海冥县侯的官职。这操作……慕容家是觉得冉家基因不错留着有用?还是纯粹为了显示“宽大”?不得而知。反正冉叡这支血脉,在北魏时期顽强地延续了下来。他的儿子冉兴做到了安远将军,孙子冉雅更是官至光禄卿(部长级高官)。当玄孙染华在公元524年下葬时,墓碑上还骄傲地刻着先祖冉闵“魏天王”的尊号(北魏官方当然不认,但人家自己家族认啊!)。家族的记忆,比官修史书的小本本可顽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