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后秦末帝姚泓:仁君的悲喜剧与佛系帝王养成记(第2页)

 甜点(馊的):自家亲戚的“致命背刺”如果只是外部敌人和地方叛乱,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最扎心、最具黑色幽默的“甜点”来了——来自至亲的背刺!

 “猪队友”堂弟姚宣: 这位老兄听信了谗言(也可能是自己野心膨胀),觉得长安药丸,突然带着足足三万八千户部众,南逃到邢望(今陕西大荔附近),美其名曰要“建立霸业根据地”,搞战略备份。结果呢?他前脚刚潇洒地“战略转移”,后脚他原来镇守的李闰(今陕西大荔北)就被当地的羌人豪强乘虚而入,占山为王,举旗造反了!姚泓接到战报,估计气得直哆嗦,内心os:“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还是带不动的那种!”

 亲兄弟的“帝王体验卡”: 这还没完!亲兄弟也来“添砖加瓦”。他的亲弟弟、征东将军姚懿,一看哥哥焦头烂额,觉得“彼可取而代之”,突然就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宣布登基称帝了!上演了一出“我的兄弟是皇帝,但我也想当皇帝”的闹剧。紧接着,堂叔姚恢(这位可是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一看姚懿都称帝了,心想“不能让他独美”,也立刻在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起兵造反,挥师直逼长安!好家伙,亲弟弟、堂叔叔组团“创业”,目标直指姚泓的项上人头和皇帝宝座。姚泓被迫调兵遣将,去讨伐自己的亲弟弟和堂叔。当他下令的那一刻,内心大概在无声地咆哮:“说好的兄友弟恭、血浓于水呢?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 靠着大将姚绍等人的浴血奋战,叛乱终于被艰难平定。尘埃落定后,姚泓抱着堂叔姚恢的尸体痛哭流涕(这眼泪大概率也是真的),感伤手足相残。旁边的群臣们面面相觑,内心估计疯狂吐槽:“陛下啊陛下!您是不是忘了这位‘手足’刚才差点就带着叛军把长安城门给拆了、把您给‘咔嚓’了?您这心也忒大了点吧?” 这悲情戏码,在残酷的权力游戏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三、刘裕的“双十一灭国特惠”:买一送一,包邮到家(417年)

 就在后秦内部乱成一锅热气腾腾的八宝粥,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时,东边那位志在“收复中原,加冕称帝”的超级权臣+战神——刘裕,已经磨刀霍霍,嘴角露出了“捡漏王”的微笑。他敏锐地洞察到,此刻的后秦,比纸老虎还要脆皮百倍,简直是天赐良机。于是,公元417年,刘裕发动了旨在彻底灭亡后秦的“双十一终极北伐特惠活动”,口号是:“光复旧都,买一(灭秦)送一(为称帝铺路),包邮(直捣长安)到家!”

 后秦的抵抗?嗯,更像是一份实时更新的“死亡倒计时”战报。

 闪电推进: 刘裕麾下的金牌打手檀道济、王镇恶等人,如同开了外挂,连克漆丘、项城(均在河南境内),势如破竹。

 望风归降: 徐州刺史姚掌(又是宗室!)一看晋军这架势,很识时务地(或者说毫无骨气地)举城投降,给晋军当起了带路党。洛阳守将姚洸(还是宗室!)更惨,他倒是想守,结果部下们集体“反水”,直接把他给卖了,洛阳门户洞开。后秦的统治基础,脆弱得像块酥饼,一碰就碎。

 悲壮的孤勇者: 唯一给这份“投降名单”增添了点硬核色彩的,是新蔡太守董遵。城破被俘后,面对檀道济,这位硬汉毫无惧色,怒斥道:“古人伐国,尚待士以礼。尔等不义之师,安敢如此无礼!”(《资治通鉴》引其意)话音未落,人头已然落地。悲壮,确实悲壮,但在晋军滚滚向前的铁蹄洪流面前,这点抵抗如同螳臂当车,瞬间被碾得粉碎。

 长安,这座曾经的帝国心脏,此刻已是危如累卵。最后的决战时刻到了。姚泓大概也意识到这是背水一战,他亲率数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出城在青泥(今陕西蓝田)附近迎战晋军沈田子部(仅有千余人)。这本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碾压局”,结果战场秒变大型“黑色喜剧”现场。

 从未有过真正实战经验的皇帝姚泓,在深宫和书房里培养出的“王者之气”,在真实的刀光剑影面前瞬间破功。当他远远望见晋军士兵如狼似虎地冲杀过来,那震天的喊杀声、寒光闪闪的兵器,直接把他这位“佛系皇帝”给整破防了!他竟然……吓得调转马头,带头就跑!皇帝跑了?!主帅临阵脱逃?!这操作直接让后秦大军原地石化,然后瞬间引发雪崩效应——数万人的军团,被沈田子区区千余人追着屁股砍!场面一度十分“壮观”且“滑稽”。站在灞水西岸还没来得及投入战斗的后秦士兵们,看着皇帝陛下那绝尘而去的背影,内心估计是崩溃的:“陛下!您跑得比兔子还快,让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情何以堪啊?!这仗还怎么打?在线等,挺急的!”(青泥之败,《晋书》、《资治通鉴》均有载,姚泓怯阵奔退是关键原因)。这一跑,彻底跑掉了后秦最后一点精气神和抵抗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长安血色黄昏:佛心难敌刀锋(417年八月)

 公元417年八月,长安城坚固的平朔门,在晋军猛攻下轰然倒塌。晋将王镇恶如同神兵天降,率军从河道乘蒙冲小舰(想象一下水陆两栖突击队)直冲入城!后秦皇宫瞬间乱成一锅粥,宫女太监哭爹喊娘,侍卫们四散奔逃。

 面对这末日景象,姚泓似乎认命了。他默默地换上素服,准备履行一个亡国之君最后的“仪式”——投降。然而,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却比他这个父亲看得更通透,也更有血性。这个早慧的孩子,用稚嫩却无比清晰的声音说出了残酷的真相:“晋人岂会真心留我姚氏性命?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行了断!” 说完这句震撼人心的话,小小的身躯毅然决然地转身,从高高的宫墙之上一跃而下!用最刚烈、最惨烈的方式,保全了帝王血脉最后的尊严。这一幕,成为了后秦灭亡过程中最悲怆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