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后秦中书令狄伯支:被遗忘宰相的乱世职场浮沉录(第2页)
三、不是“应声虫”:有风骨的“打工人”
狄伯支可不是那种只会点头哈腰的“马屁精”。他骨子里有传统文臣那股子倔劲儿。有一次,姚兴这位“董事长”热血上头,非要亲自带队去收拾叛乱的柴奇部,想过一把“Ceo兼Cfo还兼销售总监”的瘾。狄伯支和另一位重臣梁喜一听,急了!俩人坚决投了反对票。理由很充分:“至尊万机所系”——老板您身系天下安危,是“公司”的定海神针,怎么能轻易去冒险当“一线销售”?据说君臣之间吵得还挺激烈,狄伯支和梁喜是“切谏”,言辞恳切甚至有点不留情面。结果呢?姚兴这位还算开明的“老板”最终被说服了,改派大将出征。这场看似普通的“董事会争执”,却深刻暴露了狄伯支作为“高管”的担当:他太清楚了,在乱世这家“风雨飘摇的公司”里,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核心”有多重要!他的“顶撞”,不是不服从管理,恰恰是对“公司”最高利益最负责任的表现。
狄伯支的政治敏感度也相当高,深谙“风险管控”。当后秦抓到了宿敌苻登的儿子苻崇(相当于竞争对手的“太子”),姚兴可能有点心软或者想搞点“统战”工作,犹豫要不要留着。狄伯支立刻嗅到了危险气息,力主“咔嚓”掉,以绝后患。虽然姚兴一开始有点犹豫,但在狄伯支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同意了。在十六国那种“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被视为基本操作的血腥职场环境里,狄伯支的建议虽然显得冷酷无情,但绝对符合当时残酷的“商业竞争法则”,体现了他维护“公司”政权安全的务实和精明。
四、盛世暗涌与大厦倾覆:无力回天的“老臣”
可惜啊,历史这位编剧总爱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埋颗炸弹。后秦这艘大船的倾覆,始于一个狄伯支拼了老命也拦不住的决定:姚兴对赫连勃勃这个“白眼狼”的过度信任和放纵。赫连勃勃这家伙,堪称“创业杀手”,叛出后秦单干,建立了凶悍的大夏国,成了后秦最头疼的“竞争对手”和“死对头”。
时间快进到公元416年,后秦早已不复当年。姚兴已死,他儿子姚泓“继任董事长”。此时的后秦,内部矛盾重重(“内忧”),外部强敌环伺(“外患”)。更可怕的是,东晋那个超级“大财团”的实权人物刘裕,看准时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市场并购战”——北伐!兵锋直指后秦的核心“总部”长安。
此时的狄伯支,已是垂垂老矣的“三朝元老”,本可告老还乡。但国难当头,这位老“打工人”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帝国最后的“定心丸”(或者说,是“背锅侠”之一)。
刘裕的大军把长安围成了铁桶,城内粮草断绝,惨到什么地步?连“董事长”姚泓本人,据说也只能靠偶尔送进来的“外卖”(临时性、杯水车薪的粮草接济)勉强续命。在长安城破前的至暗时刻,狄伯支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选择了一种极其悲壮也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谢幕:怀抱象征皇权的玉玺,纵身跳入了宫中的深井。
这一跳,石破天惊!
守护“神器”的最后一搏: 玉玺是皇权的象征,是“公司”的“公章”和“营业执照”。狄伯支抱着它跳井,是用生命履行了作为帝国重臣最后的职责——绝不能让象征“公司”核心资产的“公章”落入敌手!这是对“忠诚”二字最惨烈、最极致的诠释。
与国同殉的悲歌: 玉玺沉入冰冷的井水,象征着一个曾经努力经营、有过短暂辉煌的政权,连同它最忠实的守护者之一,一同被历史的巨浪无情吞噬。井口那圈涟漪荡开的,是十六国文臣最后的体面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