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后秦背锅侠庞演:帝国男配之一与他的倒霉远征(第3页)
刹那间,地狱模式开启! 山顶上,磨盘大的擂木、裹着尖刺的滚石,如同愤怒的山神咆哮着倾泻而下;两侧绝壁,箭矢如密集的飞蝗,遮天蔽日,带着死神的尖啸;埋伏的氐兵发出震天的喊杀声,从岩石后、树丛里猛扑出来。后秦士兵身披重甲,在陡峭湿滑、连转身都困难的山道上,彻底成了活靶子!躲?没地方躲!跑?前后左右都是自己人!阵型瞬间崩溃,士兵们互相推挤踩踏,惨叫声、滚石撞击声、箭矢入肉声、绝望的哀嚎声响彻山谷。场面之惨烈,大概就是大型的、真实版的“踩踏事故”叠加“高空抛物事故”现场。
庞演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侥幸杀出重围。当他满身血污、盔歪甲斜地逃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回头望去:曾经雄壮的军队,如今尸横遍野,残破的旗帜浸泡在血泥之中,侥幸活下来的士兵个个面如死灰,眼神空洞。这位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将军,嘴唇干裂,嘶哑地挤出几个字,道尽了这场悲剧的本质:“这他娘的哪是打仗……分明是赶着弟兄们去给仇池的山神老爷上供人肉祭品啊!”
这场惨败,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几万(或几千?史书没细说)士兵的生命,它的政治后果极其严重。
杨盛威名大震: 以弱胜强,痛击“天兵”!仇池氐族士气高涨,周边摇摆不定的部落纷纷看好杨盛,后秦在西部的威信扫地。
西线彻底糜烂: 后秦帝国的西大门门户洞开,失去了对陇南乃至更西方向的战略控制能力,陷入极大的被动。
帝国根基动摇: 这次失败,像一记重锤砸在后秦这个“大拼盘”上,让所有人都看清了帝国的虚弱和内部的不稳定。那些本就心怀鬼胎的“股东”(地方豪强)和“潜在收购方”(其他胡族政权),心思更活络了。
六、庞演的“消失”与历史的“筛子”
最令人拍案叫绝(或者说无语凝噎)的是,史书对庞演的记载,到此为止!他兵败之后怎么样了? 《晋书》连一个字都懒得再写!是当场战死?是被杨盛俘虏砍了头?是狼狈逃回长安被姚老板盛怒之下“咔嚓”了?还是被罢官夺爵,灰溜溜回家种红薯(如果还有家可回的话)?甚至,有没有可能他收拾残兵败将,在别的地方又打了几场小仗(虽然大概率还是输)?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谜团。
这位被皇帝亲点、承担帝国西线安危重任的大将,在史册中的存在感,薄得就像一张A4纸,轻得如同一片羽毛。四十个字,出场即巅峰(倒霉的巅峰),巅峰即剧终。他像一个投入历史深潭的小石子,只激起一圈微小的涟漪,然后迅速沉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待遇,连跑龙套的都比他强点(龙套至少还能活过一集)。
七、尾声:走出史书的牢笼
当我们合上厚重的史书,庞演那模糊的身影,反而在历史的幽微之处,借助我们的想象与追问,变得略微清晰了一些。
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历史不止于“大人物”和“大事件”。 真正的历史血肉,在于无数像庞演这样,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沉浮、挣扎、做出抉择(无论对错)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同样厚重。
史书有其局限。 它记录的是冰山一角,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结果”。那些被筛掉的“尘埃”——犹豫、恐惧、后勤的烦恼、地形的无奈、普通士卒的牺牲——往往才是构成历史大地最真实的颗粒。庞演在仇池山中的叹息,与千千万万湮没无闻的悲欢离合,共同谱写了一部更宏大、更真实、也更令人唏嘘的“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