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南凉河西国士宗敞:凉州猎头大师的乱世职场通关秘籍(第2页)
宗敞同志显然是有备而来,心理素质杠杠的。他不慌不忙,从袖子里(也可能是怀里)掏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人才清单”,呈了上去:“欲定河西,当得此十三人(或十余位)相助!”(《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宗敞推荐了十余位凉州名士)。这份名单,堪称一份精心策划的“凉州全明星阵容”。
武威宿望组(本地德高望重意见领袖,掌握民情舆情的‘地头蛇’): 段懿、孟祎。搞定他们,就等于搞定了凉州本地豪族和老百姓的心。
秦陇冠冕组(军事奇才,专治边境各种不服的‘保安大队长’): 辛晁、彭敏。打仗、维稳、处理复杂的民族边境事务,他们是专业的。
中州令族/凉国旧胤组(行政高手,公文案牍处理机‘hr+行政总监’): 裴敏、马辅、张昶(等)。这帮人熟悉汉家制度,搞内政、定规矩、管钱粮是把好手,是公司高效运转的核心。
文武全才组(复合型人才,‘六边形战士’): 张穆、边宪、梁崧等。史书形容他们“文齐扬(雄)班(固),武同飞(李广)羽(关羽)”(文采可比扬雄、班固,武勇能追飞将军李广、美髯公关羽)。这种能文能武的万金油,哪个老板不爱?
这份名单,精准覆盖了治理一个地方政权所需的核心人才类型:地方势力代表、军事骨干、行政专家、全能型选手。这不只是一份名单,这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强企”战略方案!
傉檀看着这份沉甸甸的名单,眼睛瞬间亮了,仿佛看到了公司上市(哦不,是称霸河西)的希望:“此皆凉州精英,如何得之?”(好是好,怎么挖过来?)
宗敞微微一笑,胸有成竹:“殿下建谦光殿以礼贤士,开科举(泛指选才制度,南凉是否开科举史无明确记载,但傉檀确实重视招揽人才)以纳良才,何愁英雄不归?”(老板您只要把“尊重人才”的招牌亮出来,把招聘通道打开,还怕人才不来?)
这场“面试”,堪称完美!宗敞不仅展示了自己对凉州人才库的如数家珍(顶级猎头素养),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吸引人才策略(优秀hrBp能力)。傉檀大喜过望,当场拍板:录用!直接任命宗敞为太府主簿、录记室事(掌管财政文书、参与机要的核心文臣职位),一步到位进入南凉决策核心圈。而那张名单上的精英们,后来也大多被傉檀成功“挖角”或启用,构成了南凉政权“胡汉共治”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宗敞这一手“带资(人才资源)进组”,玩得实在是高!
第三幕:外交风云——舌灿莲花,一张嘴能顶十万兵
宗敞刚在新公司“转正”,板凳还没坐热乎呢,外交危机就找上门了。老东家后秦的皇帝姚兴派人送来一封措辞严厉的“问询函”,大意是:秃发傉檀!你小子不打招呼就在姑臧大兴土木,加固城池,想干嘛?翅膀硬了想单飞?是不是想脱离我后秦大家庭搞独立?(“傉檀擅筑大城,意欲何为?”)
南凉朝堂上,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群臣面面相觑,心里估计都在打鼓:后秦可是庞然大物,惹不起啊惹不起!这新来的Ceo助理(宗敞),能搞定吗?
只见宗敞同志气定神闲地出列,面对后秦使者,不卑不亢,开启了他的“嘴炮”模式:“王侯设险自守乃先王之制!”(《晋书·秃发傉檀载记》) 这话掷地有声。他紧接着开始引经据典,疯狂输出:“昔周室大封诸侯,各位诸侯王不都筑城修池以保卫自己的封地,拱卫中央吗?(周室封建)汉朝分封诸王,各位王爷不也建立王国,作为中央的屏障吗?(汉家分封)现在我们南凉王(傉檀)在姑臧修修城墙,那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替陛下(姚兴)您守卫西大门,防御那些不听话的游牧部落啊!这完全是遵循古制,忠心可鉴日月!”
他当场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一封《答姚兴书》(或类似文书),核心论点就是“王侯设险自守乃先王之制”,旁征博引,逻辑严密,辩才无碍。后秦使者读罢,原本的兴师问罪之气顿时泄了大半,只剩下由衷的感叹:“凉州有宗敞,胜十万甲兵!”(凉州有宗敞这号人物在,真比十万精兵还管用!) 一场可能引发灭顶之灾的外交风波,就这样被宗敞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化解。什么叫“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宗敞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更精彩的“高情商话术”展示,其实就发生在开头那个送别王尚的场景。当宗敞主动请缨护送老上司王尚回长安时,秃发傉檀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小子,别是借着送人的机会,自己也溜回后秦了吧?于是才有了城楼上那句试探:“先生真要留下?”宗敞那句“今送故主还长安,正是忠于殿下”的神回复,妙就妙在——表忠心于新主: 我留下,跟着您干;全礼数于旧主: 我亲自送他回去,仁至义尽,也显得您(傉檀)大度;堵悠悠众口: 光明正大,杜绝了别人说他“首鼠两端”的闲话。一句话,三重效果!简直是乱世职场生存的“语言艺术”巅峰之作,足以入选《古代高情商沟通范例大全》。
小主,
第四幕:治国密码——在河西走廊搞“胡汉融合”实验室
宗敞在南凉,可不仅仅是当个“金牌辩手”或者“首席猎头”。他更深层次的贡献,是协助老板秃发傉檀,在南凉这个以鲜卑秃发部为主体、汉族和其他胡族共存的政权里,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胡汉融合”社会实验。他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威信抚民”——既保持鲜卑骑兵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威”),又积极推行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和治理方式(“信”),双管齐下,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