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南凉宗室秃发樊尼:亡国王子奇幻漂流与青藏高原意外建国
公元414年某个风沙呜咽的寒夜,河西走廊的心脏地带——南凉都城乐都(今青海乐都)火光冲天,杀声震野。西秦的铁骑如同狂暴的沙尘暴,席卷了宫门,曾经控扼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及宁夏部分地区的鲜卑王国,此刻正发出最后的哀鸣。王公贵族们或战死,或仓皇逃命,场面一片狼藉。就在这人流奔涌的逆潮中,一位年轻的将军——秃发樊尼——却像一尾逆流而上的倔强鲑鱼,策马狂奔。他左突右冲,硬生生从围城的刀光剑影和漫天箭雨中撕开一条血路。他要去哪?不是逃命,而是去给还在外头“出差”的老板——南凉末代君主秃发傉檀——送一份极其糟糕的“快递”:都城乐都,已经凉了!
当风尘仆仆、浑身浴血的樊尼将噩耗送达时,秃发傉檀环顾四周,差点当场表演一个“男默女泪”。偌大的南凉,此刻身边只剩下三位“钉子户”:中军将军秃发纥勃、后军将军秃发洛肱、散骑侍郎阴利鹿。傉檀看着眼前这位冒死前来报信的侄子(樊尼的身份,史书有点小分歧,一说他是开国老大秃发乌孤的儿子,另一说他是老二秃发利鹿孤的儿子,但总之是根正苗红的王二代),感动得无以复加,拍着他的肩膀(也可能是握着马鞭)感慨:“卿真乃吾宗族部落之望也!”翻译过来就是:“小樊啊,你真是咱秃发家最后的排面和全村的希望了!”
复国?别闹了,西秦的刀还架在脖子上呢!傉檀这位末代君主展现出了难得的清醒(或者说绝望中的智慧),他给樊尼下达了一个极其悲壮又充满远见的任务:别管我了,你赶紧带着剩下还能喘气的兄弟,去投奔隔壁北凉的老大沮渠蒙逊!目标只有一个:保住咱秃发家的户口本,别让香火断了!
于是,秃发樊尼,这位昔日鲜卑王庭里可能养尊处优的王子/公子哥,瞬间升级为背负“存亡续绝”史诗级任务的“部落火种保存者”。命运的剧本,就在这河西走廊的风沙里,被强行翻开了离奇到足以让小说家都拍案叫绝的下一页。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接下来的“流亡再就业”之路,非但没让家族默默无闻,反而意外地成了青藏高原未来霸主“创业史”的开篇传说,甚至名字都被“甲方”(历史)强行改稿,弄出了个千年大乌龙!
第一幕:河西烽烟——南凉末裔的忠诚与“烫手山芋”
秃发樊尼,标准的“鲜卑贵n代”,血管里流淌着河西鲜卑秃发部高贵的血液(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南凉,这个由他老爹秃发乌孤(或秃发利鹿孤)一手创立的政权,在十六国乱世中曾一度风光,地盘包括甘肃西部、青海东部,还捎带了宁夏部分区域,定都乐都。作为宗室子弟,樊尼混到了安西将军的职位,算是高级将领了。然而好景不长,公元414年,西秦这个狠角色看上了乐都这块肥肉,大军压境,一顿猛攻。都城瞬间变修罗场,王室成员成了“跑得快”大赛选手,部众更是“树倒猢狲散”,溜得比兔子还快。
就在这“兵败如山倒”的至暗时刻,樊尼同志却上演了一出感人(或者说有点轴)的忠诚戏码。他不顾个人安危,从当时也是重兵围困的西平(今青海西宁)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特快专线”,就为了把“乐都丢了,家被偷了!”这个爆炸性坏消息,亲手送到正在外面“开疆拓土”(也可能是打野失败)的叔叔秃发傉檀手里。这份在绝境中更显珍贵的“快递服务”,让傉檀感动之余也彻底认清了现实:大势已去,咱别挣扎了,给老秃家留点种子吧!
于是,就有了上文那悲情托孤的一幕。樊尼接过了这个比河西风沙还沉重的“烫手山芋”——带领一群惊魂未定、缺衣少粮的秃发残部,在群狼环伺的乱世中,寻找一个能活下去的屋檐。
第二幕:北凉屋檐下的“再就业”——从“寄人篱下”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着傉檀的“临终嘱托”(傉檀后来确实在西秦被毒杀)和一群拖家带口的残兵败将,秃发樊尼硬着头皮敲开了北凉君主沮渠蒙逊的大门。沮渠蒙逊,这位在十六国历史上以“老狐狸”着称的枭雄,看到来投奔的樊尼,眼睛滴溜溜一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嗯?秃发家的“宗族之望”?虽然现在落魄了,但名头还在,在河西鲜卑里还有点号召力。杀了?没啥好处,还显得咱不仁义。供起来?那不行,白养着亏本。最好的办法?给个官做,既显得我大度,又能让他替我看着边地,顺便消化掉这群不安定因素,一举n得!
于是,沮渠老板大笔一挥,任命秃发樊尼为临松郡(今甘肃张掖南)太守。恭喜樊尼同学成功“再就业”!虽然从王子/将军变成了地方官,但好歹给族人们找到了一个能喘口气的绿洲。在临松太守任上,樊尼同志表现出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素养: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块地盘,努力维持部众的凝聚力和那颗“秃发心”,在北凉这棵大树下,暂时保住了秃发氏这缕微弱的火苗。日子虽然寄人篱下,但也算安稳,说不定还能攒点“创业启动资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历史的剧本最擅长的就是反转。25年后(公元439年),北边新崛起的巨无霸——北魏王朝,在雄主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轻松愉快地端掉了北凉的老巢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卒。
这下轮到樊尼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了:A. 投降北魏。毕竟北魏皇室拓跋氏一直宣称和咱秃发氏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拓跋”音译的变体),去了说不定还能攀个亲戚,混个脸熟。B. 继续跑路?往哪跑?东边是北魏,西边是更乱的西域,南边……南边是羌人聚居的高原大山,听着就瘆人。
樊尼同志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也许只是抽了根羌地特产的草叶子冷静了一下),最终拍板:选C!向西!向西!再向西!拒绝北魏抛来的“橄榄枝”(可能是怕被当成前朝余孽清算,也可能是不想再当“打工人”,更可能是心中那颗“独立建国”的小火苗从未熄灭),他毅然决然地点齐了愿意跟他走的“秃发创业团队”,开始了堪称史诗级的“西漂”征程。
这支“创业小分队”的路线图,绝对能入选古代“最硬核徒步路线”:第一步,渡过那条脾气暴躁、波涛汹涌的黄河天堑(想想没有橡皮艇的年代);第二步,挑战高难度副本——翻越海拔几千米、终年积雪、氧气稀薄、路况堪比地狱模式的积石山(今青海东南部的阿尼玛卿山一带);最终目的地:羌族的老家——“羌中”(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羌藏聚居区)。这趟旅程的艰辛程度,大概只有“取经四人组”能懂,而且樊尼团队还没白龙马和孙悟空!
第三幕:雪域高原的“秃发”王国——一次改名引发的千年“品牌”乌龙
当秃发樊尼和他的“创业团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可能没那么多,但绝对够呛),终于灰头土脸、精疲力竭地踏入羌地时,奇迹发生了。据《旧唐书·吐蕃传》一本正经地记载,这位鲜卑王子凭借着他那谜一般的个人魅力(可能是长得帅)、过硬的军事组织能力(毕竟带出来的都是老兵油子),以及最重要的——高超的政治手腕,竟然在人生地不熟的羌人堆里站稳了脚跟!不仅站稳了,他还开张了!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