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北凉辅国将军臧莫孩:莽将军的逆袭与史诗级“掉线”(第2页)


 事实证明,这个定位简直是为臧莫孩量身定做。公元402年,后秦(另一个强大的北方政权)的大将齐难,率领四万大军(在那个年代的河西,绝对是庞然大物),浩浩荡荡来“迎接”后凉吕隆去后秦“享福”。路过北凉家门口时,被吕隆一顿忽悠:“蒙逊那小子最近可狂了,抢了我不少地盘(可能真抢了),您这四万天兵路过,不顺便收拾收拾他?” 齐难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也可能是想捞点外快),掉头就准备“教育”一下北凉。


 四万大军压境,对刚成立一年的北凉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的乌云盖顶!蒙逊估计急得嘴上起泡。危急时刻,他想起了自己的“人形兵器”——臧莫孩:“莫孩!组织考验你的时候到了!看见那帮家伙的前锋没?给我冲!狠狠地冲!”


 臧莫孩一听,眼睛都亮了:“好嘞老板!看我的!” 他率领精锐部队,像一把烧红的尖刀,毫无花哨地、以最“臧莫孩”的方式——嗷嗷叫着就捅进了齐难大军的先锋部队里!后秦军队正悠哉悠哉行军呢,哪想到北凉这穷乡僻壤还藏着这么个不讲武德的“疯狗”?前锋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人仰马翻。


 齐难懵了:“卧槽?北凉还有这种狠角色?” 先锋的惨败严重打击了士气,也让齐难重新评估了北凉这块“硬骨头”的硌牙程度。他掂量了一下,为了个吕隆跟北凉死磕似乎不太划算(毕竟主要任务是接人),于是很识趣地……和蒙逊签了个和平协议,带着大军灰溜溜地撤了。


 臧莫孩的“疯狗式”冲锋,一战成名! 不仅保住了北凉脆弱的东部边境,更向整个河西走廊宣告:北凉不是软柿子,蒙逊手下真有能打的“硬茬子”!臧莫孩用实际行动证明:在特定场合(比如需要敢死队长),老板的“差评”员工,也能成为力挽狂澜的关键先生!


 这还没完。河西走廊北部(史称“山北”)的某些游牧部族,可能觉得北凉刚被后秦吓唬过,是个趁火打劫的好时机,开始蠢蠢欲动搞事情。蒙逊眉头一皱:“山北不太平?莫孩,还是你去!老规矩,冲就完了!”


 臧莫孩领命,带着他的“莽夫军团”,又是一次经典的闪电突袭。没有复杂的战术迂回,没有心理战攻心,就是找准目标,集结力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最猛的气势A过去!那些部落武装哪见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冲得稀里哗啦,叛乱迅速平定,北方边境重归安宁。


 臧莫孩的战场哲学,简单粗暴,却异常有效:锁定目标,油门踩死,方向打死,剩下的交给勇气(和老板的祈祷)! 他就是北凉战场上最锋利、最不可预测的那把“破阵尖刀”。


 第四幕:史诗级“掉线”!史书里的神秘失踪人口


 然而,就在我们期待这位“金牌打手”继续创造更多“莽夫神话”的时候,历史这位编剧,给臧莫孩安排了一个极其不负责的结局——掉线了!


 自公元402年山北大捷之后,无论是《晋书》《资治通鉴》还是《十六国春秋》,关于臧莫孩的记载,戛然而止。就像一部精彩剧集的主角,演到一半,编剧突然把他写丢了!没有交代结局,没有后续事迹,甚至连怎么“杀青”的都没说。


 他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


 战死沙场说: 可能性最大。北凉立国后,强敌环伺(南凉秃发氏、西凉李氏、时不时东顾的后秦\/北魏),战争频繁且残酷。臧莫孩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很可能在某次与南凉、西凉或其他势力的激战中阵亡。毕竟刀剑无眼,“知进忘退”的性格也更容易陷入重围。


 自然死亡\/病逝说: 也有可能。乱世医疗条件差,一场风寒可能就要人命。或者因早年征战积累的伤病发作而亡。


 边缘化后隐退\/默默无闻说: 随着北凉政权逐渐稳固,蒙逊必然更倚重宗室子弟(如儿子沮渠兴国、沮渠菩提等)和更全面的帅才(如沮渠伏奴)。像臧莫孩这样“勇而无谋”的纯武将,可能逐渐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圈,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防务,最终默默老去或死于非着名战役。


 随沮渠无讳西迁高昌说: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军压境,北凉末代君主沮渠牧犍投降,北凉灭亡。但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等人率残部西渡流沙,历经艰辛,最终在今天新疆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北凉政权(443-460)。臧莫孩如果还活着且足够忠诚,有可能追随西迁。但高昌史料匮乏,同样没有他的踪迹。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北凉灭亡时的记录:


 《魏书·沮渠蒙逊传》载: “(439年)九月丙戌,牧犍兄子万年率麾下来降。……牧犍与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