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西凉建立者李暠:“种田皇帝”和“大唐最强天使投资人”(第2页)
场景一:教育投资——创办古代“985”高校
李暠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在敦煌设立“泮宫”,招收贵族子弟500人,还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传授经学。这相当于在战乱年代投资建设了一流的教育体系,放现在就是创办了河西走廊版的“985高校”。
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而李暠却在西北偏远的敦煌搞起了文化教育基地,这眼光和魄力确实不凡。无怪乎陈寅恪先生后来评价:“河西走廊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李暠就是那个举着火种的人。
场景二:企业家精神——亲自撰写《诫子书》
李暠还亲自撰写《诫子书》,教育子女要“节酒慎言,勤学典籍”。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颇有启发,其中一句“勤学典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多读书,少刷手机”。
《诫子书》中,李暠以诸葛亮为榜样教育子女:“夫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身蜀地,然志在中原……”,要求子女学习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谨慎作风。这种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哪个企业家不希望子女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
场景三:文艺Ceo——工作之余搞创作
李暠本人还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他的《述志赋》抒发统一河西的抱负,《槐树赋》以酒泉宫槐树自喻,表达在偏远之地扎根的坚韧。
《述志赋》中写道:“依仁义而自卫,据山河而经野。虽弱小而言微,不敢忘天下之责。”活脱脱一个小国Ceo的雄心宣言。可惜的是他的《大酒容赋》等数十篇大多失传,否则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位更立体生动的李暠——既能处理国家大事,又能文艺创作的全能型选手。
他甚至还修建了“靖恭堂”,在里面绘制圣贤图像,倡导忠孝节义。这相当于创建了一个企业文化展览馆,定期组织员工参观学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幕: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
场景一: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西凉地盘小,实力弱,如何在强敌环伺中生存?李暠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外交答案。
他坚定不移地奉东晋为正统,两次遣使到建康(今南京)奉表称臣。虽然东晋那边忙得根本没空回复,但这波操作赢得了汉族士民的大力支持——相当于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治正确得很。
同时他又务实灵活地向后秦、北魏称臣纳贡,还与南凉结盟共同对抗北凉。这种外交策略简单概括就是:“抱大腿,找盟友,抗强敌”。用现代企业战略来说,就是小公司在巨头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的高明策略。
场景二:开拓西域市场
在西域经营方面,李暠控制高昌、伊吾等地,接受鄯善、车师前部王的朝贡,设西戎校尉府统辖西域。这波操作让西凉虽然偏居一隅,却也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影响力。
一家初创公司,居然还能开拓海外市场,这战略眼光确实不凡。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西凉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还提升了战略地位,这招“以商养政”玩得相当溜。
第五幕:未竟的梦想与长远的遗产
场景一:壮志未酬的落幕
公元417年,李暠病重,临终前他对顾命大臣宋繇慨叹“志不申耳”,遗憾未能统一河西。这位67岁的老人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他的遗憾可以理解——经营公司十七年,虽然实现了盈利和稳定发展,但终究没能吞并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龙头。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古今企业家都能感同身受。
场景二:意想不到的长期影响
但李暠留下的遗产却远超想象。仅仅4年后,西凉被北凉所灭,但他的孙子李宝一度在伊吾建立后西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六世孙李渊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为始祖。这就好比一家初创公司虽然被收购了,但创始人的后代后来建立了商业帝国,还把你追认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后,李渊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这待遇在历代创业者中也是数得着的。谁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权创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剧本,连最会编故事的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场景三: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李暠开创的“五凉文化”兴盛期,促进了儒学的保存与传播,影响了北魏制度及隋唐门阀格局。他在乱世中保全河西汉族文化的努力,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