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西凉首席谋臣张邈:论如何在乱世中把初创公司做上市(第2页)
有趣的是,西凉虽然国力不强,但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李暠本人就是文学爱好者,经常举办文人雅集,张邈自然是这些活动的常客。想象一下,在沙漠环绕的敦煌城中,一群文人墨客饮酒赋诗,畅谈天下大事,那画面相当有反差萌。
经过几年的经营,西凉居然在强敌环伺中站稳了脚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初创公司实现了盈亏平衡,开始考虑扩张业务了”。
第四幕:迁都酒泉——西凉集团的“战略东进”
西凉建国五年后,办公室政治又出现了新议题。
李暠某天在朝会上提出:“咱们是不是该把都城从敦煌迁到酒泉去?”话音刚落,下面一片哗然。迁都可是个大工程,相当于今天把公司总部从一线城市搬到新兴开发区,员工们都得拖家带口跟着走。
群臣没人表态,张邈举手支持:“老板英明!酒泉地理位置好,可以逼近北凉老窝,方便我们日后扩张!”他没说出口的潜台词是:“敦煌这地方太偏西了,再待下去咱们就只能天天吃沙子了。”
从战略角度看,迁都酒泉确实是一步妙棋。酒泉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向东可威胁北凉,向西可控制敦煌,向北可防御柔然,向南可连接羌胡。简直就是河西走廊的“C位”。
但迁都的难度也非同小可。首先要迁移上万人口,其次要在新都建设宫室衙署,还要重新部署防御体系。这相当于同时进行总部搬迁、厂房建设和市场扩张三大工程。
迁都计划确定后,张邈成了实际的项目经理。他需要协调上万户移民,从敦煌迁往酒泉,还要在新都城周边设置会稽、广夏二郡安置来自江南和中原的移民。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张邈可能每天拿着竹简做的项目计划表,到处协调: “王大爷,您家分到酒泉东区一套房,带院子的!”、 “李婶,您家分配到广夏郡,那里土地肥沃,种啥长啥!” 、“赵将军,你的部队驻防玉门关,既要屯田又要守边,辛苦啦!”
通过这次迁都,西凉成功将战略重心东移,直接威胁北凉沮渠蒙逊的地盘。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分公司开到了竞争对手家门口”。
第五幕:国家治理——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场景一:边境建设——屯田种地
作为西凉的“首席运营官”,张邈深知光有战略不够,还得有实实在在的gdp增长。
面对北凉这个强大邻居,西凉军费开支巨大。张邈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寓兵于农”,让军队一边守卫边境一边种地。
“将军,咱们的士兵现在是一手拿锄头一手拿刀剑,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出口!”张邈可能这样向李暠汇报工作。
在张邈的推动下,西凉在玉门关、阳关等边境地区开展大规模屯田。士兵们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粮储备。
《晋书》记载这一时期西凉“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在十六国乱世中堪称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想象一下,在到处都是战乱的年代,西凉境内居然能实现“小康社会”,这简直就是奇迹。
与此同时,张邈还协助李暠重修敦煌防御工事。面对柔然和吐谷浑的骚扰,西凉军队加固了敦煌东西要塞,增设西南围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升级了边境防火墙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张邈虽然是个文官,但对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颇有心得。他明白单纯的防御是不够的,必须攻守兼备。于是在加强防御工事的同时,他还协助李暠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用于主动出击和机动防御。
场景二:外交大师——小国生存之道
在十六国这样的乱世,小国要想生存,光靠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得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张邈在这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玩家有:东晋(正统王朝)、后秦(关中强国)、北魏(新兴势力)、北凉(直接竞争对手)、南凉(潜在盟友)、西秦(偶尔的麻烦制造者)等等。
西凉虽然实力不济,但在张邈等人的运筹下,居然玩转了多边外交。首先,他们尊东晋为正统,定期遣使进贡,获得了“正统”的名分。这就好比初创公司拿到了知名投资机构的背书,身份顿时不一样了。
其次,他们与后秦保持友好关系,牵制北凉。后秦与北凉有矛盾,西凉就巧妙利用这一点,与后秦暗送秋波,让北凉不敢全力西顾。
最重要的是,西凉还试图联络南凉,形成对北凉的东西夹击之势。虽然这个战略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足以让北凉头疼不已。
张邈在外交上的最高明之处在于,他明白小国的生存之道不在于打败所有对手,而在于让大国之间相互制衡。西凉就像是在一群大象中间穿梭的老鼠,虽然弱小,但却凭借智慧和勇气生存了下来。
场景三:文化兴国——沙漠中的文化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