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西凉遗臣唐契:哈密瓜田里守护华夏文明火种的绿洲王者(第2页)
唐契不满足于只搞农业。他还大力发展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手工业,组织工匠制作农具、武器、日用品;畜牧业,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牧业,养殖马、羊、骆驼;商业,与周边政权开展贸易,用农产品换取必需品。
经过二十年经营,伊吾从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阡陌纵横,沃野千顷”的富庶之地。人口从最初的二千余户增加到近万户,成为西域地区的一个小小奇迹。
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模拟城市》游戏:一开始只有一片荒地和几个难民,通过不断建设,最终打造出一个繁荣的城市。唐契也因此被当地民众私下称为“哈密瓜之王”——虽然那时候哈密瓜可能还没有成为特产。
第三幕:柔然的“puA”大师课——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是,在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光会种田是远远不够的。北凉政权一直对这群西凉遗民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过来“查水表”。
唐契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硬刚到底,还是找棵大树好乘凉?他选择了后者,但这棵树找得有点特别——他投靠了柔然。
柔然是当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称他们为“蠕蠕”,这个称呼带着明显的贬义,大概相当于今天叫人家“小虫子”。唐契向“小虫子”称臣,被册封为“伊吾王”。
这步棋走得相当微妙。唐契实行了一套精妙的“双轨制”:对外称臣柔然,使用“伊吾王”称号;对内奉李宝为“敦煌公”,维持西凉法统。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同时挂了两块招牌——对外是“柔然伊吾分公司”,对内是“西凉集团残余势力”。唐契自己则是Ceo,实际掌控着一切。
当然,保持这种平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唐契除了按时向柔然进贡、表示忠心外,还要暗中发展实力等待时机,防止北凉的渗透和破坏,维持内部团结和西凉遗民的身份认同等。他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二十年里,伊吾既没有被柔然完全吞并,也没有被北凉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这简直就是古代地缘政治的奇迹。
第四幕:跳槽的艺术——从柔然到北魏的华丽转身
时间到了442年,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北魏崛起,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向西扩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域。
唐契敏锐地察觉到——是时候跳槽了!毕竟,柔然是个游牧政权,文化落后,统治不稳定;而北魏则是个正在汉化的政权,文化相近,实力更强。这就好比在两家公司之间选择,一家是初创企业,一家是行业巨头,明智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唐契的跳槽策略十分讲究——投石问路:先派外甥李宝率2000人南下敦煌归附北魏,相当于送上一份“投名状”;待价而沽:李宝如果被优待,证明北魏认可他们的价值;全身而退:计划整体迁移到北魏势力范围。
这份“投名状”很管用,北魏立刻任命李宝为敦煌太守。这个消息传到伊吾,无疑给唐契吃了定心丸。
但柔然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察觉到了唐契的“叛变”。他们强令唐契部众迁居高昌,并派将领高羔子接管伊吾。这就好比总公司发现分公司经理准备带着客户资源跳槽,立刻派人来接管公司。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可能就慌了,但唐契毕竟是唐契。他的应对策略是:走为上计,但不是逃跑,而是战略转移。他率领部众西行,意图夺取高昌,阻断北凉残军西退之路。这一招可谓一石二鸟:既摆脱了柔然的控制,又向新老板北魏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第五幕:悲壮终局——高昌之战与唐契的遗产
可惜的是,唐契的跳槽计划在最后一步遇到了麻烦。到达高昌后,他遭到了柔然与北凉残余势力的夹击。更糟糕的是,高昌郡守使用了缓兵之计,让唐契陷入了苦战。根据《魏书》记载,唐契亲率部众殿后,为大军撤退争取时间。最终,这位在伊吾经营了二十年的“哈密瓜之王”,战死沙场,没能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