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西秦“汉家智囊”边芮:论如何在鲜卑王朝“玩转”权力场(第2页)
历史的剧本,精准得像个冷酷的导演,完全按边芮担忧的剧情走。乞伏益州带着队伍到了地势险要的大寒岭。一看,哎哟,风平浪静,鸟都不多一只。益州那颗骄傲的小心脏又膨胀了:“看!姜乳那小子早吓尿了!兄弟们,下马!歇会儿!埋锅造饭!”士兵们刚卸了鞍,准备喘口气,生个火烤点肉干……突然!杀声震天!姜乳的伏兵像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西秦军瞬间懵圈,阵脚大乱,被杀得那叫一个惨哟!尸横遍野,大败亏输!消息传回,整个西秦朝廷都炸锅了。
乾归捏着惨败的战报,脸黑得像锅底。他脑子里嗡嗡回响着边芮那句“骄兵必败”,再看看眼前这血淋淋的现实,肠子都悔青了。大寒岭的寒风,不仅吹凉了阵亡将士的鲜血,也彻底吹醒了乾归那颗固执的心。从此,他对边芮这个“乌鸦嘴”(其实是预言家)的信任值,那是蹭蹭往上涨。后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特意把这茬儿记下来,为啥?因为这不仅是边芮眼光毒辣,更证明了在老板(君主)热血上头想莽一波的时候,有个冷静的“刹车片”(文官系统)是多么重要!这道理,放之古今中外皆准。
第三幕:乱世浮沉——老司机的“优雅退场”
西秦这小王朝的命啊,跟陇西的天气似的,说变就变。公元400年,隔壁后秦的扛把子姚兴带着大队人马杀过来了,实力碾压,西秦扛不住,gg了(亡国了)。秦王乞伏乾归,这位曾经在西北横着走的鲜卑雄主,也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姚兴递上了“投降申请书”。
不过,命运的剧本偶尔也有转折。姚兴这位“并购方”老板,觉得乾归在陇西还有点剩余价值(影响力),第二年(401年),就任命乾归当河州刺史,让他带着一部分老部下,回到了西秦的龙兴之地——苑川,去当个“地方分公司经理”。这等于是在猛虎眼皮子底下,给了乾归一小块自留地喘气儿。
乾归一回到老根据地,看着百废待兴的摊子,头都大了。当务之急是什么?是赶紧重建“管理团队”,恢复秩序,攒钱攒粮攒人,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脑子都不用转,直接点将:“老边!还是得你来!长史这活儿,非你莫属!老王(王松寿),你当司马!”长史,那可是幕府里的“大管家+行政总监”,权力核心中的核心。在政权都被人一锅端了,自己寄人篱下当“分公司经理”的至暗时刻,乾归再次把最重要的行政担子压到边芮肩上。这叫什么?这叫绝对的信任,是危难时刻对老伙计能力和忠诚度的最高认可!
边芮,这位“西秦老司机”,再次展现出超强的“运营能力”。在饱经战火、人心惶惶的苑川,他化身“最强职业经理人”,在后秦划定的条条框框里,把汉家那套成熟的行政管理手段玩得飞起:重新登记户口(人口普查)、合理收税(搞钱)、恢复生产(种地、放牧)、安抚流民(维稳)。表面上是在给后秦打工(管理河州),暗地里却是在给乾归攒复国的老本儿——维系着西秦旧部的组织架构和后勤保障体系。史书上对这段描写不多,但正是边芮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操作,给西秦保住了复国最珍贵的火种:一支有组织、有后勤、人心没散的核心团队。这活儿干得,堪称“地下工作者”的典范!
时间一晃到了公元409年。机会终于来了!后秦自己家里后院起火,焦头烂额。乾归瞅准时机,振臂一呼,成功复国!西秦的大旗,重新在陇西高原上飘扬起来!新公司(政权)重新开张,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如果有的话),大家伙儿都等着论功行赏,重新排座次。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出现了:那位在创业初期立下汗马功劳,在亡国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堪称“两朝元老+复国功臣”的尚书左仆射边芮同志……竟然从史书的聚光灯下,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人呢?去哪儿了?是年纪大了,觉得功成名就,选择回金城老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退休生活去了?还是新政权重新洗牌,那些根正苗红的鲜卑宗室勋贵们重新占据了C位,边芮代表的“汉化派”势力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史官们惜墨如金,没给答案,留下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谜团。
边芮的“优雅退场”,就像给西秦的汉化进程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在政权初创和生死存亡的关头,“汉制”的高效率和“汉臣”的治理智慧是救命稻草,是香饽饽;可一旦政权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复国这种需要大力依靠“基本盘”(部落力量)来巩固权力的时候,那些传统的部落贵族和宗室势力的话语权自然会加重。边芮的淡出,或许正是这种权力生态微妙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十六国乱世中,无数像他一样投身胡族政权的汉人士大夫,所共同经历的一种典型命运轨迹——辉煌过,贡献过,然后在某个节点,悄然转身,归于历史烟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四幕:长河星火——边芮的历史“人设”
当边芮的身影最终隐没在史册的墨痕深处,他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涟漪,却久久未散。他的故事,是十六国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时代里,一道独特而理性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