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西秦太师焦遗:陇右汉儒在“胡人公司”的魔幻升职记
序幕:陇右汉儒和太子的拜师礼
公元五世纪初的陇西高原,风沙有点大,但场面绝对震撼。主角焦遗,一位来自甘肃陇西(当时叫南安)的汉族儒生,正襟危坐。他对面跪着的,是西秦太子、未来的鲜卑可汗——乞伏炽磐!小伙子拜得那叫一个实在,额头都快贴到焦遗的草鞋了(史载“拜遗于床下”)。旁边站着看戏还一脸欣慰的,是太子他爹,西秦国主乞伏乾归。这位胡人老板心里估计美滋滋:“瞅瞅!咱鲜卑人,也尊师重道,讲究得很!”
这可不是普通的师生见面会,是乾归精心策划的“品牌发布会”。焦遗,这位陇右有名的汉儒,就是他请来的“活体金字招牌”。乾归的野心写在脸上:俺们西秦不是只会骑马砍人的蛮子,俺们懂“王化”,是正经公司(政权)!为了把这“汉胡一家亲”的人设焊死,乾归甚至一拍大腿:“贤弟啊,咱结个亲家如何?我把闺女嫁你!”(“欲以女妻之”)。吓得焦遗连连摆手,就差喊“使不得啊大王!”(“固辞,乃止”)。这入职大礼包,真是又硬核又烫手。
第一幕:入职简历——陇右学霸,乱世抢手货
焦遗可不是空降兵。陇右焦氏,那是响当当的汉人士族,祖传的学霸基因。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横行的年月,像西秦这样的胡人政权想在中原混出点名堂,招聘汉族文化精英几乎是必选项。焦遗,这位精通儒家经典(《诗》《书》信手拈来)的“陇右名儒”,自然成了西秦“人才引进计划”的s级目标。乾归慧眼识珠,直接把“太子太师”的帽子扣他头上,顺便让他参与公司(朝廷)核心决策。焦遗,正式成为西秦权力中枢的“汉人高管”。
第二幕:kpi攻坚——给“鲜卑创业公司”搞汉化升级
焦遗入职后的核心任务,就是帮老板乾归搞“企业改制”和“文化建设”。目标很明确:让这家带着浓重鲜卑部落风的“创业公司”,变得更像一家治理规范、文化高雅的“上市公司”。
制度升级:给“单于台”装个“尚书省”Cpu焦遗深谙“汉制为骨,鲜卑为魂”的平衡术。他在中央层面大力推动设立尚书省、五部尚书等汉式管理机构。这就好比给原本以鲜卑传统“单于台”(类似部落长老会)为核心的粗放管理模式,强行加装了一套精密高效的“汉制Cpu”。光装硬件不行,还得有软件(人才)。焦遗建议老板大胆启用汉族精英,比如让王松寿担任“右贤王”这样的要职。这招妙啊!既安抚了汉人士族的心,又利用他们的行政能力提升了公司(国家)运转效率,妥妥的双赢kpi。
文化团建:太学背书+保留年会,这团建费花得值!焦遗知道,光改制度不够,得从娃娃(贵族子弟)抓起。他在国都苑川鼓捣起了“西秦中央党校”——太学。必修课?当然是《诗经》《尚书》!焦老师甚至推动了一项堪称“史上最狠贵族毕业考核”的政策:鲜卑贵族子弟,不通儒家经典者,取消爵位继承资格!(“鲜卑贵族子弟不通经者不得袭爵”) 想象一下,那些习惯了在草原上策马奔腾、弯弓射雕的鲜卑“官n代”,突然被摁在书桌前摇头晃脑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画面太美,估计个个都是“学渣崩溃脸”。焦遗这招,简直是给鲜卑贵族强行“文化输液”。
不过焦老师绝非死板老学究,他懂“团建”的重要性。鲜卑人热爱的传统“角抵大会”(大型摔跤比武狂欢节)不仅没取消,还被焦遗包装成了公司(国家)级“团队凝聚力活动”。更绝的是,他把这活动搞成了“文化大杂烩”:一边是胡琴激昂,充满草原野性;一边是中原清乐悠扬,尽显雅士风流。史书美其名曰“胡琴与清乐同奏”。焦遗就像个厨艺高超的Ceo,把胡汉文化的食材一锅炖了,熬出一锅香气(争议)扑鼻的西秦特色“治国浓汤”。
第三幕:中年危机——末代老板、羌人挖角与“大义灭亲”的修罗场
好景不长,公司(西秦)进入动荡期。公元428年,末代老板乞伏暮末上台。此时的焦遗,已升任“安南将军、都督八郡诸军事、广宁太守”,手握重兵,驻守西秦西北大门,相当于一方大区总裁兼军区司令。老船长焦遗努力想稳住这艘开始漏水的大船。
真正的暴风雨在430年降临。南安(老家陇西附近)的羌人兄弟不堪重负(压榨太狠?天灾人祸?),揭竿而起!叛军势大,一眼相中了焦遗这块“汉家金字招牌”的号召力。他们呼啦啦冲到焦遗镇守的广宁城下,扯着嗓子喊:“焦总!别给鲜卑人打工了!来当我们老大(盟主)吧!带你飞!” 这简直是给焦遗架在火山口烤。一边是老乡(羌人与陇西汉人关系盘根错节)的热情橄榄枝和可能的“创业”机会;另一边是对老板乞伏氏几十年知遇之恩的忠诚,以及刻进骨子里的儒家“忠君”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