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第2页)
周围一片哗然。
这番话不仅大胆,还十分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
不少人都默认‘亲亲相隐不为罪’的说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血脉亲情的自然体现,可现在竟然有人说这句话说的意思不是隐瞒,而是纠正?
谢瞻山挑眉,有些意外他竟然会这样说:“你有何论点?”
没有论点支撑,这话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王学洲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他能这样想完全是来自于读书时的疑惑。
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厉害,而是他能跳出周围的环境,能站在后世的角度看问题。
“如今的《论语》一书,是后世之人整理的,有所遗失或者夹带私货也不是不可能。”
“我能有此发问皆因读书时,《孝经》和《荀子》中均有‘诤子’的记载,里面有记载圣人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跟‘父子为檃,子为父檃(矫正)’是一样的道理。”
“正因为子能纠正父的错误,父亲就能少犯错误,如果互相包庇,问题就会越来越大。互相隐瞒错误,如何能叫‘直’呢?圣人学说中提及家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圣人为什么重视孝道?因为在家不能尽孝,为国就不能尽忠,所以圣人才会强调孝道,为的就是治国。前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正是基于‘家国同枸’说出的,所以,我认为,孝’是治国的其中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