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感悟曲苑杂谈是中华艺术的瑰宝(第2页)
“姑娘觉得,这些‘杂谈’,比那些正经的诗词歌赋差吗?”他忍不住问道。
“各有各的妙处。”王晓晓指着台上,“诗词歌赋是阳春白雪,得静下心品;曲苑杂谈是下里巴人,能凑着热闹听。就像吃饭,既要有山珍海味,也得有窝头咸菜,少了哪样都不香。您看这茶馆里,有读书人,有拉车的,有老太太,都能在这儿找到乐子,这就是它的好。”
她指着墙上的“节目单”:“您看,有评书、相声、快板、大鼓,还有独角戏、皮影戏,这些都是‘曲苑杂谈’,老辈人传下来的宝贝。以前兵荒马乱的年月,说书先生走南闯北,把英雄好汉的故事传遍四方,老百姓听着有劲儿,就不容易被欺负;现在太平年月,听着乐呵,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正说着,台下忽然起了点小争执。两个茶客为“武松打虎该不该用哨棒”吵了起来,眼看就要动气,台上的说书先生忽然把醒木一拍:“各位看官,这武松用不用哨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打虎的胆气!咱老百姓过日子,不就图个有胆气、有盼头吗?”
争执的茶客愣了愣,随即笑了,互相倒了杯茶,和好了。张兴东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天庭的瑶池宴——仙卿们为了“谁的座次更靠前”就能争执半天,哪有这般一笑泯恩仇的豁达?这曲苑杂谈里,藏着的何止是乐子,还有世道人心的道理。
“老先生也是懂行的?”王晓晓见他听得入神,递过一盘瓜子,“看您的样子,不像寻常听客。”
“略懂些音律,只是听的多是雅乐。”张兴东剥着瓜子,“我们那里的乐舞,规矩多,讲究多,就是……少了点人气。”
“那可得听听我们这些‘杂谈’。”王晓晓眼睛亮了起来,“我爷爷说,这些玩意儿最接地气,能把天上的道理说到地上,把书上的故事讲到人心里。就像那皮影戏,几块驴皮,几根竹棍,能演《封神榜》,也能演街坊邻居的小事,大人小孩都爱看——艺术不就是让人看懂、喜欢看吗?”
她引着张兴东到后台,那里摆着各式各样的道具:快板、醒木、皮影、锣鼓,角落里还有个老先生在给木偶上色,涂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戏码。“您看,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看着杂,其实都连着中华文化的根。相声里有《诗经》的比兴,评书中有《史记》的风骨,快板里有民间的智慧,合在一起,就是活生生的中华艺术。”
张兴东望着这些简陋却鲜活的道具,忽然明白,为何凡间称“曲苑杂谈是瑰宝”——它们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在百姓生活里的艺术;不是少数人的消遣,而是能让所有人共享的快乐。就像这聚贤茶社,三教九流在此汇聚,为一段相声鼓掌,为一段评书喝彩,在笑声中拉近了距离,这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姑娘可知,你这茶社里的‘杂谈’,能让天庭都鲜活起来?”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青布长衫化作龙袍,钱袋里的碎银在光芒中化作万千音符,“朕乃玉皇大帝张兴东,多谢姑娘点化。”
王晓晓惊得手里的茶盘差点落地,连忙行礼:“民女不知陛下驾临,死罪死罪。”
“起来吧。”张兴东抬手虚扶,“你这‘曲苑杂谈’,比天庭的仙乐更能滋养人心。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弃,可愿随朕前往,助天庭兴‘杂谈’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