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核武器的未来发展走向(第2页)

 三天的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结束,最终,“核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方案以微弱优势通过。林澜走出万国宫时,雨已经停了,天边挂着一道若隐若现的彩虹。

 “林博士,我们成功了。”小张兴奋地说。

 林澜却没有笑,她望着远方的天际:“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回到北京后,林澜全身心投入到全球核技术共享平台的筹备工作中。她带领团队与各国科研机构对接,协调技术标准和合作细节。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麻烦接踵而至。

 一家国际黑客组织宣称对多个国家的核技术数据库发动攻击,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让全球核安全局势再次紧张起来。美国方面指责是俄罗斯背后指使,俄罗斯则反咬一口,称是美国的阴谋,企图破坏核技术共享平台。

 林澜看着电脑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新闻报道,眉头紧锁。她知道,这是有人不想看到核技术共享平台的建立,试图通过制造混乱来阻止。

 “林博士,我们要不要暂停平台的建设?”小张忧心忡忡地问。

 “不行。”林澜斩钉截铁地说,“一旦退缩,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我们必须加快脚步,完善平台的安全防护体系。”

 她联系了国内顶尖的网络安全专家,组建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对平台的网络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同时,她亲自前往各国,与政府高层沟通,稳定各方情绪。

 在一次与俄罗斯核专家的会面中,林澜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俄罗斯正在秘密研发一种新型核武器——“量子共振弹”。这种武器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能够实现超远距离的精确打击,而且几乎无法被现有防御系统拦截。

 “林博士,我们也不想这样。”俄罗斯核专家无奈地说,“美国一直在研发新型导弹防御系统,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我们的核威慑将形同虚设。”

 林澜意识到,全球核军备竞赛的阴影并没有因为峰会的决议而消散。她回到北京后,立刻向国家高层汇报了情况,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加快量子计算技术在核防御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与各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合作,避免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国家高层批准了她的方案,林澜再次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中国成功研发出基于量子计算的核防御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瞬间捕捉到敌方导弹的发射信号,并通过量子加密通信,将信息传递给全球核防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