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与王母娘娘王晓晓的爱情故事!
《瑶池月,人间心》
第一章 蟠桃宴上的初见
三月初三的瑶池,总是被最早开的蟠桃染成一片胭脂色。张兴东坐在九龙宝座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杯边缘,听着仙乐班子奏的《霓裳羽衣曲》——这曲子是当年唐玄宗从月宫偷学来的,如今在天庭奏了千年,连瑶池的锦鲤都能跟着节奏摆尾了。
“陛下,西王母到了。”太白金星的声音带着惯常的温和,打断了他的走神。
张兴东抬眼望去,只见殿门口的云雾里,缓缓走来位穿月白霓裳的女子。她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子里是刚从昆仑墟采来的雪莲子,步履轻得像踩着云,发髻上斜插着支碧玉簪,簪头的流苏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晃得殿角的琉璃灯都暗了几分。
这就是新任的西王母,王晓晓。据说她原是人间的古筝师,因一曲《忘忧》动了天地,被上一任王母选中,飞升不过百年。
“王晓晓,见过玉皇大帝。”她盈盈下拜,声音清得像山涧的泉水,却又带着点人间女子的软糯,不像其他仙卿那样总端着架子。
张兴东忽然想起自己还是张家庄少年时,听过的卖花姑娘的吆喝声,也是这样带着点鲜活的烟火气。他干咳一声:“免礼,坐吧。”
蟠桃宴开得有些沉闷。各路神仙按品级坐着,吃着万年不变的蟠桃,说着千篇一律的吉祥话。张兴东端着玉杯,目光总忍不住往王晓晓那边飘——她正偷偷把自己盘子里的蟠桃核收进竹篮,指尖捏着核仁,像是在数上面的纹路。
宴席散后,张兴东借口查看瑶池的莲花,绕到了偏殿。果然看见王晓晓蹲在廊下,正把蟠桃核埋进土里,嘴里还念念有词:“人间的桃树三年就能结果,不知道天庭的要多久……”
“天庭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张兴东走过去,看着她沾了泥土的指尖,忽然觉得这比殿上的玉盏更顺眼,“你埋这些,想等成精吗?”
王晓晓吓了一跳,慌忙站起来,碧玉簪上的流苏扫过他的衣袖:“陛下!我……我就是觉得扔了可惜。以前在人间,我娘总说,种子落了土,总有发芽的一天。”
张兴东看着她泛红的耳根,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张家庄种的那棵槐树。他蹲下身,用指尖在她埋核的地方画了个圈,圈里立刻泛起淡淡的金光:“给它们施点仙力,或许能快些。”
王晓晓眼睛亮了,像落了星子:“陛下也种过树?”
“种过。”张兴东望着远处的云海,想起那棵被雷劈了还能抽出新芽的老槐树,“在人间,一棵能遮荫的槐树。”
那天下午,他们就在偏殿的廊下坐着,说了很多话。王晓晓说人间的春天有柳絮,能飘到人的发梢上;说她弹古筝时,琴弦会沾着晨露,弹出的音都带着湿意。张兴东说天庭的云能捏成各种形状,说南天门的守将其实怕黑,每晚都要留盏灯。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廊柱上,像一幅淡墨画。王晓晓忽然指着天边的晚霞:“陛下你看,那朵云像不像我娘绣的锦鸡?”
张兴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晚霞确实像只振翅的锦鸡。他忽然觉得,这千年不变的天庭,好像因为这双眼睛,变得不一样了。
第二章 月下的琴与剑
自蟠桃宴后,张兴东总找借口去瑶池。有时是“查看莲花开得如何”,有时是“问问雪莲子的长势”,其实不过是想听听王晓晓弹古筝。
她的琴就放在瑶池边的水榭里,是柄老桐木做的“忘忧”,据说是她从人间带来的。每次她弹琴时,池里的锦鲤都会聚拢过来,连天边的云都飘得慢些。
“这曲子叫什么?”有次张兴东听见段从未听过的旋律,像溪水绕着石头打转,带着点调皮的欢喜。
“《春涧》。”王晓晓停下拨弦的手,脸颊映着水光,“是我小时候在山涧边听着流水声编的。”
张兴东看着她指尖的薄茧——那是常年练琴磨出来的,不像天庭仙子的手那样光滑,却带着种踏实的温度。他忽然解下腰间的流霜剑:“我给你看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