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得到了众神的认可(第3页)

四、天庭的新规矩

天庭的仙官考核制度推行半年后,出了件棘手的事。文昌帝君掌管文运,他的侄子文曲星仗着叔叔的权势,在考核中作弊,被监考官抓了个正着。

文昌帝君找到张兴东,捧着一颗夜明珠说:“陛下,小儿一时糊涂,求您看在老臣为天庭效力千年的份上,饶他这一次吧。”

张兴东看着夜明珠,想起自己刚登基时,文昌帝君曾力排众议支持他改革天庭旧制。按私情,他该卖这个面子;可按规矩,文曲星作弊,轻则革去仙籍,重则打入天牢。

殿内寂静无声,众神都在等着张兴东的决定。这不仅关乎文曲星的命运,更关乎新制度能否推行下去。

张兴东将夜明珠推回去,轻声说:“文昌帝君,您还记得当年为何支持朕改革吗?”

文昌帝君一怔:“因为陛下说,天庭要想长久,就得有规矩,不能再搞任人唯亲那一套。”

“正是。”张兴东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神,“若是因为您是老臣,就饶了文曲星,那其他遵守规矩的仙官该如何想?以后谁还会相信天庭的公平?”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文曲星作弊,革去仙籍,贬为凡人,寒窗苦读十年,若能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再回天庭效力。文昌帝君您教子不严,罚俸一年,暂卸文运司司长之职,反省三月。”

这个决定既维护了规矩,又给了文曲星改过自新的机会,还照顾到了文昌帝君的颜面,众神无不心服口服。文昌帝君虽心疼侄子,却也明白张兴东的苦心,躬身领命而去。

三日后,张兴东在凌霄殿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天庭之内,无论仙阶高低,亲疏远近,皆需遵守规矩。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概莫能外。”

告示贴出的那天,天庭的云彩似乎都比往常更白了些。赤脚大仙捧着一壶仙酒来找张兴东,笑道:“陛下,如今的天庭,可比以前清明多了。”

张兴东与他对饮一杯,望着殿外往来有序的仙官,想起刚登基时,天庭派系林立,互相倾轧,连蟠桃会的座位都要争个半天。如今众仙各司其职,虽偶有摩擦,却都能以规矩行事,这背后,是无数次权衡利弊、坚守原则的抉择。

“治理三界,就像走钢丝,”张兴东望着远处的云海,轻声说,“既要稳住平衡,又不能怕脚下的深渊。”

赤脚大仙点点头,忽然发现张兴东的鬓角多了几根白头发,却比年轻时更多了几分沉稳。那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智慧沉淀的光芒,像凌霄殿的金砖,历经打磨,愈发温润而坚定。

尾声

又是一年蟠桃会,这一次由众仙轮流主理,西王母只作为嘉宾出席。席间,众神说起近年来三界的安稳,无不称赞张兴东的领导有方。

“陛下总能在最棘手的时候找到解决办法。”土地神捧着酒杯,想起自己管辖的小镇风调雨顺,脸上满是感激。

“是啊,上次我那辖区闹蝗灾,陛下没派天兵,只让我引导百姓养鸡,既除了蝗灾,又让百姓得了实惠。”另一个山神附和道。

张兴东听着众仙的议论,只是微笑着喝酒。他知道,所谓的智慧,不过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所谓的领导能力,不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宴席散后,他独自来到瑶池边,看着那只三足金蟾在荷叶上蹦跳。金蟾见到他,跳到他掌心,用额头轻轻蹭他的手指,像在感谢他当年的公正。

张兴东抚摸着金蟾背上的疙瘩,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在昆仑山修行时,师父曾说过:“真正的领袖,不是站在最高处发号施令,而是能让身边的人,都愿意跟着你一起往前走。”

如今站在凌霄殿的最高处,看着三界井然有序,众生安居乐业,他终于明白了师父这句话的深意。所谓的认可,从来不是靠权势得来的,而是靠一次次公正的抉择,一次次温暖的体谅,一点点攒起来的信任。

月光洒在瑶池上,金蟾的背上泛起淡淡的金光,像无数细小的星辰。张兴东望着远处的云海,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问题等着他,但他心中安稳,因为他知道,只要守住那份初心,三界的天平,就永远不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