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对天庭和人间的管理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第2页)
江南大旱那年,有个叫周德的县令,开仓放粮救了数万人,自己却因“私动官粮”被知府打入大牢。周德的儿子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却连宫门都没进去,绝望之下,在天坛前烧了封血书。
血书的烟气飘上南天门,化作一只血鸟,撞在张兴东的案头。他展开血书,见上面写着:“民可活,我何惜死?只求大人明察,莫让善人心寒。”
太白金星道:“陛下,凡间官场之事,有阎王管轮回,有城隍司赏罚,天庭不宜插手。”
张兴东却想起自己在人间修行时,曾受过一个老郎中的恩惠。那老郎中为了救瘟疫病人,耗尽家产,最后自己染病而死。当时的天庭,只因为他“命格当绝”,连朵表彰的祥云都没给。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拿起桃木牌,摩挲着上面的“慎”字,“若看着好人蒙冤而不管,天庭的公正何在?”
他化作个青衫书生,潜入知府衙门。夜审时,见知府收了盐商的贿赂,正逼周德画押。张兴东弹指飞出颗石子,打在知府的惊堂木上。
“大人可知,粮仓的墙角有个老鼠洞?”他声音清朗,从梁上跃下,“洞里藏着盐商与大人的密信,还有周县令放粮时,百姓偷偷记下的账目。”
知府脸色煞白,衙役果然在鼠洞搜出了证据。周德冤案昭雪,百姓们为他建了生祠,香火鼎盛。而那位知府,不久后便暴病而亡,据说临死前总看见无数饿鬼向他索命——那是城隍爷依律而行,无需天庭出手。
消息传回天庭,众神议论纷纷。文曲星已从凡间归来,感慨道:“陛下这手,既没坏了凡间规矩,又护了好人,真是高明。”
张兴东却在凌霄殿设了面“听风镜”,镜中能映出人间的善恶。他规定,凡人间有大善大恶,天庭需记录在册,善者可增福寿,恶者必遭天谴,但具体如何奖惩,需看其本心与后果,不可一概而论。
有次,华山脚下有个小偷,偷了富户的钱去救快要饿死的母亲。土地神上奏,说按律当罚他断手。张兴东却在镜中见那小偷偷钱时泪流满面,事后还在富户门前磕了三个响头。
“他虽犯了偷盗之罪,却有孝亲之心。”张兴东沉吟道,“罚他帮富户干活三年抵债,既让他知过,又全了他的孝心。”
这般处置,渐渐让人间明白:天庭的奖惩,不在形式,而在人心。百姓们不再盲目求神拜佛,而是学着约束自己的行为,多行善事。
三、仙凡隔与共此情
最让天庭头疼的,始终是仙凡之恋。三百年前,天规规定,仙凡私通者,仙要剔除仙骨,凡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可张兴东知道,当年他的师父,就是因为与凡间女子相爱,被剥夺了千年道行,郁郁而终。
那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哭得肝肠寸断。织女的两个孩子跪在天河岸边,一声声喊着“娘亲”,连河水都为之呜咽。
“陛下,该断鹊桥了。”千里眼捧着时辰沙漏,低声提醒。按旧规,相会时辰一到,便要拆散他们。
张兴东望着桥上相拥的身影,又看看岸边哭成泪人的孩子,忽然道:“再加三个时辰。”
“可是陛下,天规……”
“天规是死的,情是活的。”张兴东打断他,“若连这点念想都不给,天庭的仁慈何在?”
消息传到人间,百姓们无不感动。有个书生写下《鹊桥赋》,说“天庭亦有怜民意,不教鸳鸯两处愁”,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但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三年后。东海龙宫的三公主爱上了凡间的一个渔夫,为他放弃仙籍,隐姓埋名住在海边。龙王暴怒,要水淹渔村,逼女儿回来。
“陛下,这次绝不能姑息!”西王母难得与张兴东意见一致,“若仙凡都可相恋,天庭的威严何在?”
张兴东却去了海边。他见那三公主正和渔夫一起修补渔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上却带着从未有过的笑容。渔夫虽然知道了她的身份,却依旧每天为她挑水做饭,晚上还会给她讲凡间的故事。
“你们不怕天规吗?”张兴东化作老渔翁,坐在他们身边。
三公主握紧渔夫的手:“我宁愿做个凡人,也不愿回龙宫做个没有心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