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日月星辰所依的来源(第3页)
当地上的女娲开始补天,烛龙和望舒也没闲着。他们让火球在东边的翅膀石上多待些时辰,好让大地的洪水被晒干;让最大的月在夜晚放出最亮的光,照亮女娲搬运五色石的路;还让那些组成人形的亮星排成指引的箭头,告诉女娲哪里的天裂得最厉害。
补好的天上,盘古骨的裂缝处留下道彩虹般的痕。那是光网的丝与冰石的屑在阳光下折射出的颜色,痕的两端分别连着月窟和火球起落的地方。望舒喜欢在痕上散步,她的脚印落在上面,就会开出朵银色的花,花谢时散落的花瓣会变成流星,坠向大地,给那里的生灵带去冰石的清凉。
五、昼夜的契约
当天地彻底稳定,烛龙和望舒发现自己的身体正在变得透明。光网的丝渐渐融入亮星的轨道,冰石的屑则化作月窟里的银尘,连那根最初的灯芯,也变成了火球中心最亮的那点光。
他们在透明处的金边内侧刻下最后一道契约。契约规定:火球升起时,所有的月都要隐匿光芒,让大地被温暖笼罩;火球落下时,月与亮星必须亮起,为黑夜中的生灵照亮道路。契约的末尾,烛龙用最后一缕光丝画了个太阳的形状,望舒则用最后一滴冰液画了个月亮的形状,两个形状交叠处,生出无数星星的图案。
盘古骨制成的天柱仍在缓缓旋转,只是现在它有了新的名字——“天轴”。轴上的七根光绳已化作固定的星链,链上的亮星按契约规定的轨道运行,组成的图案一年一变,像是在给大地的生灵发送密信。月窟里的草越长越盛,垂到大地的光带被人们称为“银河”,传说顺着光带往上爬,就能摸到月窟里的银尘。
有个叫羲和的女子偶然捡到块从月窟掉落的冰石。她发现冰石在火球下会发热,便将它做成车轮的形状,推着它追逐火球起落的轨迹。后来她的女儿望舒(与月窟主人同名)则得到了一根光绳的碎屑,她用碎屑编织成车帘,在夜晚驾着马车巡游,让月的光芒均匀地洒在大地上。
而烛龙和望舒,早已化作了昼夜交替的规律。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天轴的翅膀石,那是烛龙在扯动光网的丝;当最后一抹月光隐入银河的光带,那是望舒在收起月窟的银尘。他们不需要形态,因为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身体——太阳是跳动的心脏,月亮是清澈的眼眸,而那些星辰,则是他们遍布天地的呼吸。
许多年后,有个仰望星空的孩童问祖父:“太阳落山后,会去哪里呢?”祖父指着天轴的方向,那里有颗最亮的星总在黄昏时亮起:“它去和月亮换班了。你看那颗星,就是它们交班的灯笼。”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没看见,当他低头时,有颗流星从银河滑落,在地上砸出的坑里,藏着一小撮闪烁的银尘——那是月窟里的草籽,带着烛龙与望舒的祝福,要在大地上开出新的光明。
这便是日月星辰所依的来源:始于一根灯芯的微光,成于光与冰的相守,终于与天地共生的契约。它们悬于九天,不仅是照亮昼夜的灯火,更是混沌初开时,那对无名者留给世间的永恒约定——无论黑夜多漫长,总会有光在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