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1万古青天一株柳

第219章 我在燕大等你们(第2页)

 宣讲会的主角不是他俩,所以俩人很自觉的坐到了最边上。

 掏出笔记本,拿起笔开始装模作样。

 老规矩,练字走着。

 萧玥珈准备默写《离骚》。

 嗯……单从字拆开看是正确的,远离骚人!

 她心里碎碎念着,眼睛不时的瞪着旁边的骚人。

 毕竟是在母校,吴楚之还是支棱着耳朵听着,主讲的是经济学院的孙教授。

 孙教授从“光荣的革命传统”、“兼容并举、东西融合的学术氛围”、“文理并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三个方面介绍了燕大的基本情况。

 各个学院的教授分别从专业设置、报名录取、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具体情况。

 而校长助理韩近江则重点对元培试验班进行了宣讲,并且对高二的学生介绍了明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计划。

 当然也少不了一番商业吹捧,韩近江对西蜀的毕业生们在燕大学习期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欢迎西蜀的考生积极报考燕大。

 出于对主办方的尊重,韩近江最后更是盛赞锦城七中毕业生品学兼优,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等等等等,在燕大学习期间表现优秀,为燕大赢得了不少荣誉。

 讲解完毕便是提问环节。

 纷纷扰扰间,吴楚之竟然也被点名回答问题,这让燕大众人包括他自己都很惊讶。

 不过想想他在学校里知名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请问吴楚之学长!您选择元培试验班的理由是什么?方便告诉我们您当时的心路历程吗?”提问的是个小胖墩,吴楚之双眼一眯,是矮一届的学弟。

 我能告诉你是因为方便逃课?

 我能告诉你是因为校长亲自挽留的?

 我能告诉你是因为在那里我考试都不用考?

 “是一个小小的选择让我来到了元培,但是报道之后,我发觉元培似乎是为我量身订做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有了选课的自由。我一直有一种想法,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而不是根据所谓的教学计划来选择课程。

 有机合成的宗师伍德瓦德的大学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对他详细经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查,在这里我就简单的说说。

 在上大学时,伍德瓦德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热情,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他根本不屑一顾,结果一个学年下来按照学校的规定,他已经必须被退学了。

 但是学校里有一些老师看到了伍德瓦德的天才,联名上书学校,最后学校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他的课程选择,让他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

 现在尽管我没有伍德瓦德的天才,但元培提供给我自由构建自身知识架构的机会。

 第二,我的身边有不同文理背景的同学。与其他学院一个宿舍甚至一个楼层中只有本专业的同学相比,元培的宿舍制度显得更多样。

 在我宿舍里有两个理科背景,也有一个文科背景的同学,和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会带来很多新鲜感,而且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拓宽知识面。

 第三,元培的导师制度。元培从各个院系聘用了最知名或最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选课前的导师交流会上我就充分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这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这就是我选择元培试验班的原因,谢谢。”

 燕大来的人纷纷暗自点着头,不愧是萧副校长钦点的人选,一番话把元培试验班的好处说的通通透透的。

 萧玥珈在一旁却目瞪口呆,吹牛真的不上税吗?

 还伍德瓦德?

 说的就像你去上过课一样……

 见吴楚之说的透彻易懂,很多学生开始把问题开始集中在他身上。

 一个女生抢到了提问机会,“请问吴学长,自由的选课会不会因为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导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您是元培试验班第一届学生,您对元培试验班的前景是怎么看待的?”

 吴楚之微微一笑,“其实这两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问题。”

 他顿了顿,环视了底下一众稚嫩的脸庞,诚恳的开了口,

 “诚然,我相信我们第一届大部分元培学生包括我自己,都会在入学之初因为选课,要走或多或少的弯路。

 因

为不要说我们这些学生,就是元培的老师其实也没有经验,甚至元培的理念也只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台下一片哗然。

 这几句话一出口,让韩近江的脸色都变了,这小子来拆台的是吧。

 有你这么说的吗?

 吴楚之笑了笑,伸手压了压,继续的说着,“其实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是整个华国教育体系的先驱者。

 作为先驱者,我们就要有责任感,元培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我们,因此我们和元培应该是一体的。

 我认为,选择元培在另一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了承担责任。在以前这种责任是属于教务部的,而现在这种责任落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能够自己做出事关自己前途的选择无疑是幸运的,但也绝不是轻松的,因为真正的人才都是经过捶打才练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