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相辅而行
另一边,郑仪回到会议室,翻开李远给他的那份材料,仔细审阅后,嘴角微扬。
“有意思,李远已经开始布局了。”
他拿起手机,给李长庚发了条简洁的消息:
“李远想走‘治理型发展’路线,和张松林彻底切割。”
很快,李长庚回复:
“他想得挺远。”
郑仪笑了。
是的,李远确实想得很远。
他不是在等着组织给他安排位置,而是主动告诉组织:如果要用我,我会这样做。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争一个常务副市长,而是在为更长远的路做铺垫。
而这,恰恰是郑仪想看到的。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在临州的考察工作安排得异常紧凑。
他先后与十二名市管干部进行了一对一谈话,走访了三个县区,还到开发区实地查看了几个重点项目。
而在所有场合,李远都表现得既专业又低调,从不越位抢风头,但该展示能力时毫不含糊。
郑仪的工作组经过一周的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临州的情况。
周五下午,郑仪召开小组内部碰头会,总结这次考察的成果。
会议室内,许建林、高步等人整理好各自的笔记,等待郑仪定调。
“情况基本清晰了。”
郑仪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
“张松林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还是稳定、团结的,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
许建林点点头:
“王学文书记虽然当初推荐了张松林,但并未参与张松林的问题,总体上是把关不严,而非同流合污。”
郑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次考察的核心观点写进报告?”
众人对视一眼,许建林试探性地说道:
“按照常规写法,张松林事件可以作为警示教育案例,而对临州现任班子的评价,应该客观中立……”
郑仪轻轻摇头:
“不够。”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内踱了两步,声音沉稳: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汇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您的意思是……”
“我们的报告要明确传递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