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快刀要配上刀鞘(第2页)
在青峰县这个“水深”的地方,能混到中层实职位置且口碑不差,足见其处事圆融、洞察世情的能力。
“郑书记,您找我?”
沈文瀚的声音带着政研干部特有的清晰和稳重。
“坐。”
郑仪指了指刚才贺铮坐过的椅子。
沈文瀚依言坐下,腰背自然挺直,双手放在膝上,姿态恭敬却不显拘谨,目光安静地落在郑仪身上,等待着指示。
“刚才贺铮同志来过。”
郑仪开门见山。
“下周常委会,我提名他任交通局局长。”
沈文瀚眼神微动,没有惊讶,只是流露出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轻轻颔首:
“贺铮同志年轻有为,专业扎实,是破局交通口的锐利人选。”
“锐利是锐利,可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或者伤及自身。交通局那潭水,有多浑,有多深,你心里有数。”
沈文瀚的表情严肃起来:
“是,书记。马红军的案子只是冰山一角,盘根错节多年,利益链复杂,阻力极大。贺铮同志从省厅下来,冲劲十足,但恐怕对青峰县复杂的人情世故、水面下的规则,了解不够深透。”
“所以,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帮他掌舵。”
郑仪的目光锁定沈文瀚。
“文瀚,你在县委这么多年,方方面面都熟,情况看得透,人脉理得清,更重要的是,懂分寸,知进退。”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
“你去交通局,挂个党组成员、副局长,名义上协助贺铮同志工作。重点是帮他梳理清楚那些水面下的暗礁、盘根错节的关系,关键时刻提醒他绕开陷阱,掌握好处理问题的火候。不要替他做主,但要把背景、要害、潜在的冲突点,及时、清晰地告诉他。”
沈文瀚立刻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润滑剂、导航员、翻译官。
不是去分权,而是去确保贺铮这把利刃,能劈开荆棘,又不至于因为鲁莽而自损或偏离方向。
这是一个考验智慧、耐性和忠诚的苦差事。
他没有丝毫犹豫,郑重表态:
“请郑书记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配合贺铮同志工作,当好参谋,做好保障。既要协助贺铮同志打开局面,更要确保交通局的改革整顿工作,始终在县委的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