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只要不犯原则错误,组织部永远是干部的后盾(第2页)
张定坤直接打断了他的开场白:
“郑仪同志,客套话就免了。工作组这次来,是要查清三个问题。”
他竖起三根手指。
“第一,青峰县的扶贫资金有没有被挪用?第二,中药材合作社是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第三,所谓的'青峰模式'是不是你们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虚假宣传?”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县里的干部们面色各异,有的紧张地低头记录,有的不安地看向郑仪,还有的目光闪烁,似乎在盘算什么。
郑仪不慌不忙地喝了口水,迎上张定坤锐利的目光:
“张书记问得好。这三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自查的重点。”
他朝高琳示意。
“请把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工作组的同志。”
高琳立刻起身,将一叠厚厚的文件夹分发给每位工作组成员。
“这是青峰县近两年扶贫资金的详细使用台账、合作社社员名单及签约协议、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郑仪的声音依然平静。
“但我知道,光看材料是不够的。”
他放下手中的笔,环视一周:
“我提议,工作组可以随机抽查任何一个乡镇、任何一个村、任何一户签约农户,实地走访调查。青峰县委县政府全力配合,绝不对任何检查设限。”
刘建华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郑仪同志态度很端正嘛。”
“刘部长,基层工作靠的就是实事求是。”
郑仪转向刘建华,语气诚恳。
“我们青峰县的干部或许能力有限,但绝不敢在扶贫资金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上动手脚。”
张定坤翻看着材料,眉头依然紧锁:
“郑仪,网上的视频和举报信内容很具体,指名道姓说有村民被强迫签约,保底收购承诺不兑现,这些你怎么解释?”
“这正是我想汇报的重点。”郑仪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投影仪上立刻显示出一段视频。
“这是柳林村村民杨德福一家昨天主动拍摄的回应视频,工作组可以看看。”
视频中,正是之前新闻报道里的老杨头,他对着镜头激动地说:
“那些网上瞎说的都是放屁!我家的柴胡苗长得可好了,合作社的技术员三天两头来指导,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谁敢胡说八道,我跟他拼命!”
紧接着是其他几位村民的证言,情绪一个比一个激动。
“这些视频,为什么没有在网上传播?”
张定坤敏锐地问道。
郑仪苦笑一声:
“发不出去。我们的官方账号一发布澄清内容就被限流,村民自己发的视频更是被平台直接删除。这背后,恐怕不简单。”
刘建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看来舆情背后另有隐情啊。”
“所以我恳请工作组。”
郑仪站起身,语气诚恳而坚定。
“不是只听我们汇报,而是亲自走到田间地头,听听老百姓的真实想法。青峰模式或许不完美,但绝不是什么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