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大建设(第2页)

 从谭卓家抄没了那么多银两和粮食,勉强够支持萧凌风对应县的第一期改造。 

 这次招工,主要涉及纺织坊,水泥坊,采矿和冶炼坊,总计招三千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修建各类防御设施,以及翻修城墙的民工,合计三千余人。 

 应县有一万多户,人口经过核算还剩一万五千人。+w,e′i`q,u?x,s¨._n¢e?t+ 

 一年前,应县还有两万三千余人。 

 短短一年的时间,应县人口锐减了七八千人。 

 为了尽可能让偏远的百姓也知道这个消息,余青山派出官差到各个村镇进行宣传。 

 一时间整个应县的百姓沸腾了。 

 想要盘活应县的经济,光靠萧凌风一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商业的繁荣也能带动一批就业。 

 只要百姓有了工作,有了生活的来源,民生就能很快得到改善,民心也就能够聚集起来。 

 所以,一系列惠商措施也同步发布,比如免除外来商人的进城税,对应县急缺的产业还出台扶持政策…… 

 一时间,很多外地的商人争相前来应县经商。 

 不仅是因为这里对商人很友好,不歧视,还因为这里是凉州唯一一个没有匪患的地方。 

 通过这些举措,应县瞬间焕发活力,各项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应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大建设。 

 余青山当初对百姓的承诺:只要你不懒惰,在应县都能活得下去,并且会活得越来越好! 

 这句话正在实现。 

 县衙,马文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整理出了最近用于应县改造和招商引资的流水账。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短短七天的时间,总共投入了近三万两白银。 

 “大人,是不是可以和萧村长建议一下,那些民工只管吃,不然他放在应县的这笔钱顶多还能维持半个月。” 

 余青山翻看了一下账目,上面的数字也是让他心惊。 

 “不行,继续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钱财方面我会和他说,他会想出解决的办法,另外最近来应县的外地客商多吗?” 

 余青山问道。 

 “城内已经来了不少客商。” 

 “很好,你负责接洽那些客商,务必将他们留在应县。 

 我告诉你这钱是活物,要流通出去才有用,攥在手中只能变成死物,毫无价值。 

 而想要钱流通得更加顺畅,就需要借助商人的力量,尤其是外地商人。 

 他们的钱投入到应县,能够让应县的银钱变得充足起来,百姓也能挣到钱,钱在用于购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