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后一道考题(第3页)

 这怎么可能? 

 随即众人恍然大悟,罪魁祸首原来是那位前丞相。 

 想到他深厚的政治背景以及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有人提出了疑问。 

 “刘大人,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毕竟胡大人虽已辞去丞相之职,但看皇上仍任命他为主考,这分明是皇恩未减啊!” 

 “这题目里,是否别有深意?” 

 提问之人是一名年轻官员,原意不过是借此卖个关子,先声夺人。 

 然而话音刚落,他便察觉到主考官刘大人震惊地盯着自己,竟连话都说不出来。 

 不仅他如此,其他人亦满脸惊恐,继而陷入沉思,表情僵硬如便秘。 

 不仅仅众多考官在绞尽脑汁,此刻真正感到头疼的,反而是那些参加考试的人。 

 有不少考生速度很快,已经完成了前面的试题,只是还没有抄录到正式的答卷上。 

 然而这群顶尖的学子,在面对最后一题时,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毫无头绪。 

 “唉呀妈呀,这圈圈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我漏读了哪本书?” 

 “或者说是主考官故意留给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到底该怎么解答才算是正解啊?” 

 不只是家境优渥的考生快急疯了,那些衣衫褴褛的学子对这次科举机会更加珍惜。 

 要知道,一个一心只求科举成功的读书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务农,还得依赖家庭供养,甚至连笔墨纸砚这样的东西都要花钱购买。 

 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一个家庭身上。 

 因此,当看到这道根本想不出解法的古怪试题时,几位出身贫困的考生几乎要怒目圆睁。 

 这到底是谁出的题? 

 这也太缺德了吧! 

 这就是科举的第一道门槛? 

 如果科举都这么难,那那些前辈又是怎么通过的? 

 这么多年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怎么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考生们的崩溃完全可以理解。 

 在他们眼中,只要出现在考卷上的问题,就代表着权威! 

 你可以抱怨题目太难,但绝对不能交白卷! 

 甚至很多人认为其中一定暗藏玄机,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努力思考该如何落笔。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道题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答。 

 因为这是策论。 

 必须结合朝政和国策来写,一旦不小心写出不当的内容,不仅可能名落孙山,还可能牵连整个家族。 

 一时间,整个考场内怨声载道,大批考生愁眉苦脸地看着考卷,对出题者大发牢。 

 而这时的胡惟庸,如果有情绪波动的功能,恐怕早就笑开了花。 

 可惜他没有,他就像一条咸鱼精,只知道躺着吃喝玩乐。 

 至于考生? 

 跟我有什么关系? 

 …… 

 考试的时间早已敲定。 

 不管考生们如何抱怨、如何抓耳挠腮,这道题你都得写。 

 没人会在那里空着不写,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这么做。 

 毕竟胡乱写点东西总比什么都不写强,而且现在交白卷可是会出名的,名声甚至比那些连中三元的人还要大。 

 大家都好奇,这种毫无准备就来考试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一时间,整个考场的人都在绞尽脑汁地对付最后一道题。 

 没过多久,掌握时间的考生哭丧着脸把草稿纸上的答案抄到试卷上,认真检查完后放在一边晾干。 

 此时,考场里的考生们似乎情绪同步了,检查前面的题目时还带着得意之色,可一看见最后一题,全都愁眉苦脸的,像是便秘了一样。 

 他们自己都觉得这题太难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