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明也有自己的退婚流?(第2页)
 回到府中,李善长先与侄子李佑说明了情况,并安抚了他一番。 
 随后,李善长决定亲自前往胡府,与胡惟庸当面交谈,并提出退婚。 
 这门亲事,就此作罢! 
 (本章完) 
 ------------ 
 坐在前往胡府的马车上,李善长的神情显得格外复杂。 
 两人的关系,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首先,他们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曾一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同为文人,又是同乡,自然早已相识。 
 他们的关系虽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但也确实非常亲密。 
 甚至,当初胡惟庸能登上丞相之位,也有李善长的推荐之功。 
 正是在那时,双方因种种心思,定下了侄子与侄女的婚约。 
 那时的他们,确实结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场上共同进退。 
 然而,再好的关系也难免出现裂痕。 
 当时李善长的官位并不显赫,而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天下官员虽由朱元璋掌控,但有一半的权力却握在胡惟庸手中。 
 所有政务都需经他处理,所有政令也由他落实。 当一个人能决定整个大明的人事、财政、政务时,哪怕只是部分权力,他与皇帝的区别已不再明显。 
 胡惟庸骤然成为权臣,本就比李善长年轻的他,一下子变得意气风发。 
 胡惟庸并未在刚上位时就翻脸不认人。 
 他没那么狂妄,也没那么愚蠢。 
 只是,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二人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微妙起来。 
 胡惟庸更加自信,李善长在他面前也不再随意指点。 
 毕竟,一朝权臣,岂能轻慢? 
 正是这种地位变化带来的隔阂,让原本携手共进的二人渐行渐远。 
 虽然二人从未翻脸,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亲近。 
 甚至,这种疏远在胡惟庸失势后,李善长如今贵为丞相,依旧未能改善。 
 双方关系未能改善,其实彼此都有责任。 
 李善长自认为是老大哥,如今更是身居国公之位,地位显赫,而胡惟庸作为晚辈、前官员,总不能让自己这个老大哥先低头吧? 
 至于胡惟庸这边,原因更是不言自明。 
 因为芯子已经换了。 
 新来的胡惟庸听到李善长的名字,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愿意主动接近? 
 因此,种种巧合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不尴不尬的状态。 
 当然,双方曾经定下的婚约并未取消。 
 李善长觉得没必要,毕竟胡惟庸只是因病辞官,并非被人排挤或得罪朱元璋被贬。 
 谁知道这老小子什么时候又会东山再起? 
 不过是自家侄子娶妻而已,能维持与胡惟庸的政治联盟,何必取消? 
 而胡惟庸嘛,压根就忘了还有这回事儿。 
 他天天沉浸在美酒佳肴中,忙着钓鱼、种地、歌舞等乐事,哪还记得有这么个婚约在。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眼下李善长再怎么不情愿,也得坐着马车去胡府,亲自找胡惟庸谈退婚的事。 
 没办法啊,即便他想与胡惟庸结亲,也抵不过朱元璋的忌惮! 
 他总不能与朱元璋对着干吧! 
 尤其是之前的空印案,余波未平。 
 李善长此时愈发觉得丞相之位不好坐,仿佛成了高危职业。 
 每日工作量巨大不说,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下手太狠。 
 要不是李善长始终相信朱元璋不会对淮西老兄弟下手,他恐怕早就跑了。 
 唉……想想都是泪啊。 
 就在李善长思绪纷飞之际,马车缓缓停下。 
 下了马车,看着眼前熟悉的大门、牌匾,李善长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