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声名鹊起的陈近南(第3页)

 又过了几日,礼部的考官们终于战战兢兢地将拟定的考题呈到胡惟庸面前,静候他审阅拍板。 

 胡惟庸对此早有预料,他最近按时上班,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他拿起考卷一看,依旧是明经、易数那些内容,风格依旧“纯正”。 

 不过,也并非毫无变化,至少在他看来,难度有所提升,甚至出现了一道截搭题。 

 所谓截搭题,就是从两句毫不相干的句子中各取几个字,让学子作答。 

 “这种截搭题放在府试中,会不会太难了?” 

 胡惟庸的问题一出,礼部考官们差点当场翻白眼。 

 ‘胡大人,您要不要先看看您之前出的那些怪题,再听听您刚才的话?’ 

 ‘如果让学子们自己选,恐怕九成九的学子宁愿绞尽脑汁对付这截搭题!’ 

 ‘毕竟,面对截搭题只需绞尽脑汁,而面对胡大老爷的怪题,怕是得把脑子掏出来!’ 

 看着众官员那副模样,胡惟庸也懒得等他们回应,略带不满地撇了撇嘴,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缓缓拿起毛笔。 

 ‘唉,看来拯救大明学子思想的重任,终究还得由胡某人亲自承担啊!’ 

 ‘本老爷辛苦一点也无妨,就当给大明学子们上一课了!’ 

 思忖完毕,胡惟庸再次信手在考卷上简单勾勒两笔,随后将毛笔扔进笔洗,完事。 

 看着胡惟庸就此罢手的模样,以及考卷上多出的一道题…… 

 一众官员的眼皮不约而同地颤动了一下。 

 胡大老爷,您又来这一出? 

 这是要把今科的学子们都逼上绝路吗? 

 虽然这一幕他们之前见过,但从未见过如此离奇的啊! 

 而且,胡大老爷,您这次居然还加码了? 

 这越来越古怪的题目,您究竟是从哪儿想出来的? 

 (本章完) 

 ------------ 

 对于礼部官员而言,上次县试因胡惟庸随手出一道“圈圈题”引发的轩然,着实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若不是后来朱元璋召见胡惟庸,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了他几样东西,礼部官员们才松了口气,否则他们此刻恐怕仍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那段日子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忧心忡忡地观察,生怕那些心怀不满的学子们会闹出什么乱子。 

 在他们看来,一旦出了什么乱子,他们这些人最少也得被发配边疆,甚至可能会掉脑袋。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回想起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县试的算是过去了,可这府试……您又来? 

 而且,看看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显然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不过,领头的那位张主事壮着胆子,轻声问道:“胡公,这是不是有些为难那些学子了?” 

 胡惟庸眉头一挑,毫不在意地摆摆手: 

 “放心,本官自有考量。 

 这题既然是本官亲自出的,若出了什么问题,自然由本官承担。” 

 “你们既然在礼部这等文华之地任职,又肩负着为国取士的重任,小心谨慎固然无妨,但也不能束手束脚。” 

 “陛下在意的只有两点:一是考试是否公平,是否有舞弊现象;二是能否为国选拔人才。” 

 “只要做到这两点,剩下的尽管放手去做!” 

 胡惟庸这番话可谓是堂而皇之,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