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老朱家的肱股之臣(第2页)

 朱标此刻满心欢喜,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只会连连喊好。 

 他虽然不像他父皇那样干过农活、放过牛,但小时候没少跟着朱元璋的大军走南闯北。 

 因此,他真正见识过这世间的真实模样。 

 所以,他和朱元璋一样,一眼就看出了土豆的重要性。 

 他甚至敢拍着胸脯说,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这东西! 

 “神物啊!” 

 “有了这神物,我大明再也不用担心了!” 

 朱标用他那白白胖胖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枚土豆,放在眼前细细打量,一边夸张地感叹着。 

 朱元璋则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显然,自家胖儿子的话,说到了他心坎上。 

 他自己就是起家当了皇帝的。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饿肚子的人有多可怕。 

 在饿到极点的人眼里,没有什么是不敢干的。 

 ? 

 连吃人都敢,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让老百姓填饱肚子,老百姓就不会。 

 老百姓不,他老朱家的江山才能永存! 

 这道理简单得像大白话,却是他们父子俩都明白的。 

 因为当初朱元璋就是没饭吃,左右是个死,反正活不下去了,才奋力一搏的。 

 等朱标感叹完毕,情绪稍稍平复后,君臣三人终于开始讨论正事。 

 安排其实很简单,之前朱元璋和胡惟庸已经差不多谈妥了。 

 此事由朱标出面,调派人手、安排工作,全面负责土豆的试种。 

 朱标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任务。 

 胡惟庸一把将朱标拉到御座前,毫不避讳地让他坐在龙椅上,顺手拿起御案上的朱笔塞到他手里,看着一脸困惑的朱标,笑着说道:“殿下,记性好不如笔头勤,臣来说,你来记,臣给你讲讲臣总结出来的一些细节!” 

 对于胡惟庸拉朱标坐龙椅、动朱笔这种逾矩行为,朱元璋不仅没有阻拦,反而笑眯眯地点头附和:“没错,标儿,赶紧记下,省得你平日里忙到一半还得去问惟庸!” 

 反正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朱元璋没少让朱标坐在这儿批奏折,朱标索性就安心坐下了。 

 听着胡惟庸有条不紊、娓娓道来的各项事宜,朱元璋父子俩看着胡惟庸的眼神,简直温柔到了骨子里。 

 “这真是我老朱家的肱股之臣啊!” 

 (本章完) 

 --- 

 和马皇后的沟通同样顺利。 

 朱标为人处事可比朱元璋客气多了。 

 不过不仅朱标握着毛笔听得认真,一旁的朱元璋也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有趣的是,问问题最多的居然不是朱标这个既要记录又要负责仙粮种植的主角,而是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格外引人注目。 

 他虽然还是很激动,但已经稍微冷静了一些。 

 这其实也让人有些无奈。 

 三人之中,身份最高、最尊贵的朱元璋,反而是务农经验最丰富的那一个。 

 所以,朱元璋问得格外详细。 

 耕地、育种、栽种、施肥、浇水、除虫…… 

 可以说,朱元璋简直像一位乡下老农一样,一点一点地抠着所有细节。 

 不过,土豆这玩意儿,若是现代农业大规模种植,讲究可能会多一些。 

 但在这个纯人力和畜力种植的时代,还真没法太讲究。 

 所以,所有内容汇总到一起,也没花太长时间,不到一个时辰,就把种植、育种、试种、推广的大概事情全讲完了。 

 胡惟庸好久没这么滔滔不绝地和人说话了,他也没客气,直接吩咐一旁的宋利:“宋利,给咱端杯茶来,这说了半天嘴都干了!” 

 “是,胡大人!” 

 宋利瞥了朱元璋一眼,见他面带笑意,毫无反对之意,立刻答应下来,随即吩咐小内侍去准备。 

 这时,他终于回过神来。 

 天哪,这位胡大人真是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