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知道错了,但我就是不改(第3页)
 然而,当他们看清考题时,却纷纷愣住了。 
 这次的考题倒不那么奇怪,只是……为何看起来有些不正经呢? 
 (本章完) 
 对于礼部官员们而言,他们并不担心胡惟庸出什么怪题。 
 毕竟,本次恩科的主考官是胡惟庸,而非他们。 
 也就是说,别说胡惟庸自己出的题目了,就算是其他人的题目有问题,最后担责的仍然是胡惟庸。 
 谁让他是主考官呢。 
 因此,对于胡惟庸出怪题的事,一众礼部官员早就习以为常了。 
 考生们骂不骂关他们什么事,只要陛下不追究,那就不用在意。 
 可眼下这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了。 
 这位胡大人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出些怪题了。 
 这题目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对劲。 
 这就不行啊。 
 要知道,每届科举的题目都会被载入史册。 
 毕竟写史的人都是读书人,这种事他们怎么会放过。 
 出些怪题,后人无非就是抱怨一两句考官心思刁钻、故意为难人罢了。 
 可若是公然放上这种不正经的题目,那他们这些考官岂不是要跟着遗臭万年? 
 这绝对不行。 
 一位性子最急的年轻礼部官员直接开口道: 
 “胡相,这题,是不是有些不妥?” 
 他倒也不是官场新手,倒也没直接说胡惟庸这题不正经。 
 但胡惟庸同样眉头一挑,略带不满地看着对方道: 
 “怎么?你觉得本官的题不合适?” 
 “那你说说看,本官这道题,哪儿不合适了?” 
 胡惟庸这话说得还挺不客气的。 
 但他确实有理由生气。 
 娘的,老子这回可是出的正儿八经的经义题。 
 如果你们觉得有问题,那有问题的肯定是你们自己! 
 这不,有位中年官员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忽然一笑道: 
 “胡相,别跟这小年轻计较了。” 
 “他啊,怕是刚进衙门当官老爷没几天,就已经连四书五经写的什么都忘了。” 
 “好好的一道经义题,偏生还别出心裁、饶有兴致,在他嘴里反倒成了不妥了。” 
 这话明显是落井下石。 
 一旁的年轻官员脸都白了。 
 他也不傻,顺着对方的话稍微一想,再低头仔细一看这题…… 
 他顿时眼前一黑! 妈的,草率了! 
 一想到自己怕是从今天起就要背上一个“不学无术”的名号,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可又能怪谁呢? 
 难不成胡惟庸出个题还得亲自跟他解释一下出题思路? 
 他凭什么有那种资格? 
 不久后,官员们完成了事务,又目睹了一场内部的笑料,便心满意足地告辞离去。 
 随着考题的敲定,院试的日子也渐渐逼近。 
 临近院试,考生们既兴奋又紧张,纷纷摩拳擦掌。 
 此前他们经历的两关并不轻松,许多人全靠运气通过。 
 确实,就是运气。 
 县试时,不少人面对题目一头雾水,只能老老实实写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了不让卷子空白,他们围绕这句话写了一篇长篇大论。 
 没想到,那些绞尽脑汁的同学没通过,反倒是这些老实人顺利过关。 
 第二次,这些老实人中的一部分又幸运地通过了。 
 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二”字只有一个解题思路,只是咬牙选了个勉强能写的方向。 
 结果,这样居然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