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人人敬仰的“胡老爷”(第2页)

 经过两轮的磨炼,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难度的题目。 

 也就是说,出这种题已经不会得罪人了。 

 娘的,这下有点麻烦了。 

 看来下次还得出些更稀奇古怪的题目,不好好为难他们一顿,士林中的名声怎么败坏? 

 名声不败坏,朱元璋那家伙还是会忌惮我怎么办?朱元璋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 

 这年头,很多事情并不讲究证据,皇帝一句怀疑,便能找个罪名把人抄家灭族。 

 既然我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那就必须把所有可能惹到他的隐患都消除掉。?d+i!n¢g·d*i′a?n^t¢x′t\.′c!o!m- 

 只有这样,才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嗯,就这么办!下定决心后,胡惟庸这几天终于老老实实去礼部上班了。 

 没办法,他终究是主考官。 

 平时可以摸鱼,但到了阅卷的时候,他也逃不掉。 

 这里头一系列事情都需要他主持和签字盖章。 

 没有他的点头,报上去的名单就是一张废纸。 

 而且,秀才功名虽然被人说得一文不值,但实际上,在这个年代,哪怕是在应天城里,一个秀才在普通人眼里也算是个有身份的人物了。 

 在应天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在某些小地方,一个村里如果没有秀才,另一个村里有,那么没秀才的村子见了有秀才的村子,说话都不敢大声。 

 即便是考中了秀才,面对官员时也会多几分自信。 

 毕竟,这意味着他们离正式步入官场又近了一步。 

 因此,选拔人才、为国家举荐贤能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之前胡惟庸在出题时,可以随心所欲。 

 只要不违背规则,他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 

 其他礼部官员,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到了阅卷环节,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涉及连带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影响范围广泛。 

 因此,胡惟庸也难得地安分守己地待在礼部。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最终的放榜名单,必须得到胡惟庸的认可。 

 案首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的责任并不小。 

 不过,胡惟庸对此并不太在意。 

 因为他只需负责应天府本地的童子试。 

 大明其他地方都是由当地县令负责的。 

 至于为什么应天府有自己的知府,却要把童子试的任务交给胡惟庸? 

 呵呵,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前世作恶,附郭省城。 

 十世作恶,附郭京城。 

 应天府作为京畿重地、大明首善之区,六部三司以及整个大明朝廷都设在这里。 

 那么,为朝廷选拔贤才的权利,自然不会被礼部放过。 

 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好处,如果还不把握住,那就枉费了礼部尚书比应天知府高出两品的地位。 

 胡惟庸对这背后的算计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他并不在意。 

 既然这几年来一直都是礼部在操办此事,他自然也就按部就班。 

 至于应天知府的抱怨,无论如何也抱怨不到他这位主考官头上。 

 毕竟,谁都清楚,这件事的决定权在朝堂和礼部高层。 

 当然,胡惟庸也不会愚蠢到为了推卸工作、偷懒,就把这事推给应天府。 

 那样的话,应天知府表面上会感激涕零,但背地里肯定会骂胡惟庸是傻子。 

 更别提还会得罪礼部上下。 

 毕竟,这损害的是礼部的利益。 

 胡大老爷虽然不怕得罪人,甚至有时巴不得得罪几个。 

 但也得看是什么事情! 

 得罪学子,败坏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那是做给朱元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