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举人老爷的外室(第2页)
 许多早已通过童子试的“前辈”们,纷纷感叹若自己参加这届考试,恐怕也难以过关。 
 这并非玩笑,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这样的言论,自然让一众考生们哀嚎不已。 
 更别提,他们自己回头细想,也会觉得能通过那三关多少有些运气成分,并非完全靠实力。 
 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乡试,他们愈发感到恐惧。 
 无数问题开始在他们脑海中盘旋:胡大老爷这次会出什么古怪的考题?这次会不会突破以往只出一道题的惯例,而多出几道?如果只有一道题,会不会像之前的截搭题或数字题那样?又或者,胡大老爷是否已经“进化”了? 
 考生们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考官又搞出什么新花样来为难他们。?2`8_l\u`._n`e′t¢ 
 若是如此,那可真是撞到了枪口上。 
 面对未知的挑战,大家纷纷意识到,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团结一致。 
 他们明白,若继续独自瞎
想,恐怕难有收获。 
 与其一个人闷头苦思,最终功亏一篑,不如一起集思广益。 
 考生中不乏思维活跃之辈,各种奇奇怪怪的题目被他们搬了出来。 
 大家一起出题、做题,竟也觉得颇有乐趣。 
 或许是因为这里并非真正的考场,大家少了那份压力,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反倒表现得游刃有余。 
 甚至有几篇文章,灵感涌现之下写得精彩绝伦,令作者在士林中一举成名。 
 毕竟,这些文章都是现场完成,实打实的真功夫。 
 聚在一起时,规矩很简单:每人拿出一道自己精心准备的“怪题”,然后大家选出当天最有价值的一题,现场写文。 
 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真才实学了。 
 没有实力的,必然原形毕露;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则会脱颖而出,声名大噪。 
 有了这样的好处,考生们更加热衷于此。 
 他们互通消息,埋头苦读,翻遍古籍,一方面为即将到来的乡试做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在“共商大计”的活动中博得名声,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内卷。 
 不就是想一些偏题、怪题吗?既然胡大老爷能想出来,他们哪怕慢一点,也十有能琢磨出来。 
 毕竟,胡大老爷的题目虽然古怪,但每次都是合乎规矩的,只是需要多动动脑子罢了。 
 在当前这么大的压力下,大家齐心协力,还真不怕想不出来。 
 无非就是辛苦一点,但有那么大的回报在前,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场由考生自发组织却声势浩大的“群策群力”聚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关注,甚至引起了朝堂上的注意。 
 官场中人个个精明,谁都知道,从这种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才俊,或许不久后就会成为自己的同僚,而那些最拔尖的,甚至几年后可能成为自己的上司。 
 身在官场的政客们深谙天才的可怕之处。 
 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他们缺的不过是一个契机。 
 若有机会施展才华,他们的光芒足以令人惊叹。 
 若是能结识这样的才俊,怎能不赶紧拉拢?哪怕只是结下一份浅浅的情谊,将来或许也能惠及整个家族。 
 即便不是顶尖人才,哪怕是一般的人才也值得结交。 
 这些人正是大明官场的基石。 
 所谓的派系、党阀,不正是这样形成的吗?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个利益共同体罢了。 
 原本单纯的为应对乡试而组成的考题讨论小组,因官员们的介入,一方面变得更加热闹,另一方面也掺杂了许多本不该有的因素。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无人知晓,只能交给时间和命运去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