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这圣眷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这个题目太过抽象,大家担心即使通过了陛下的审查,也难逃天下士林的指责,甚至可能遗臭万年。¨零^点·看^书¨ +追^最\新/章!节~ 

 胡大老爷,您不能见死不救啊! 

 然而,无论众人如何劝说,胡大老爷始终坚持不改。 

 他的态度让众人彻底崩溃了。 

 事实上,这正是胡大老爷的目的——只有让众人反对,未来的骂名才能集中到他身上。 

 但他没想到,官员们为了自保,竟然联合起来,直接向朱元璋告状。 

 在他们看来,唯一能制约胡大老爷的,唯有那位至高无上的陛下。 

 太子出面也无济于事,毕竟太子即将成为胡大老爷的晚辈。 

 即便是尚书也无能为力,因为他的职位还是当年胡大老爷提拔的。 

 最后,唯有找陛下才能解决此事。 

 --- 

 对于官员们来说,越级上告是极大的忌讳。 

 无论结果如何,一旦有人这么做,所有人都会避而远之。 

 毕竟,谁能保证不会有第二次? 

 越级上告意味着不把上级放在眼里,无论是私人恩怨还是其他原因,只要这么做了,名声就彻底毁了。 

 然而,礼部的官员们经过一番商议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 

 在他们看来,胡大老爷这次闹出的动静太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更关键的是,一旦出了问题,胡大老爷这个始作俑者可能安然无恙,而他们这些跟随者却可能成为替罪羊。 

 因此,为了自己的前程,甚至仅仅是为了自保,他们决定进宫面圣。 

 此时,朱元璋如往常一样,正在谨身殿内批阅奏折。 

 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事务繁杂,而朱元璋又喜欢大权独揽。 

 权力越大,责任也越重,事情自然堆积在他手中。 

 官员们心知肚明,既然皇帝愿意揽权,那他们便事事上奏,听从皇帝决断。 

 虽然这样可能显得木讷,但至少不会犯错,更不会因此丢了性命。 

 因此,朱元璋每日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仿佛永无止境。 

 这天,朱元璋正埋头批阅奏折,宋利突然前来禀报:“皇爷,礼部一群官员在宫门外求见!”朱元璋感到意外,礼部有尚书,即便尚书不在,也有左右侍郎,为何会有一群礼部官员直接来找他?显然是有大事发生。.1-8?6,t¢x,t′.\c?o¨m. 

 宋利深知朱元璋的脾气,自然不会只说一半:“回皇爷,他们是为了今科乡试考题之事而来。”朱元璋一听,顿时愣住了。 

 乡试考题不是应该由胡惟庸负责吗?他可是主考官啊!难道这些人想绕过他亲自选定的主考?胡惟庸一直表现优异,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怎么可能轻易换人? 

 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能力深信不疑,科举虽是大事,但具体事务并不复杂,交给胡惟庸处理绰绰有余。 

 可如今,这群官员竟然结伴前来,实在令人费解。 

 朱元璋心中不禁怀疑,是否有人在背后挑唆?想到这里,他脸色一沉,对宋利吩咐道:“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去,把人叫来,咱倒要瞧瞧,他们究竟想说些什么!” 

 朱元璋神色凝重,等待着礼部的一众官员前来。 

 等到众人战战兢兢地将事情原委说明,并将胡大老爷出的那道题呈到他面前时,他终于忍不住了。 

 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惟庸到底在想什么? 

 这题,难道还有什么深意不成? 

 或者这里面藏着什么咱不知道的学问? 

 要知道,前几次惟庸出的那些题,一开始不也是让人一片哗然吗? 

 最后不还是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