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这下可真是坏事了(第2页)

 按照这番指控,杨宪即便立即处斩,也绝无冤枉之处。 

 然而,高坐于上的朱元璋虽面色凝重,却迟迟未有动作。 

 直到李善长亲自出列,弹劾杨宪肆意妄为、勾结奸佞,局势骤然急转直下。 

 杨宪脸色骤变,朱元璋也终于有所反应。 

 “杨宪啊,咱听了这么许久,想了这么许久,却发现咱对你竟无言以对!”随着朱元璋这句“无话可说”,杨宪当即被押入大牢,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 

 杨宪的突然倒台,不仅令朝堂群臣措手不及,就连胡大老爷也颇感意外。′5_4¢看/书¨ ,免.费+阅·读* 

 他深知杨宪与李善长迟早难逃朱元璋的清算,但如此迅速而突兀的结局,依然令人始料未及。 

 更何况,杨宪的倒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朱元璋清洗朝堂的序幕。 

 果不其然,杨宪刚被投入大牢,尚未来得及与锦衣卫周旋,便有大批官员如洪水般被押入牢狱,尤其是浙东出身的官员,更是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一一铲除。 

 未等牵连扩大,杨宪便迅速被处死,速度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罪名也显得含糊不清。 

 可以说,杨宪的死多少有些不明不白,但若问其是否该死,答案毋庸置疑。 

 在大明为臣,胆敢在朱元璋面前放肆,岂有不死之理?然而,即便杨宪已死,仍有官员源源不断地被投入监狱,罪名清一色为“杨宪同党”。 

 至于他们究竟犯了何罪,无人知晓,反正先以这个名义抓捕,后续审讯自会揭晓。 

 到最后,甚至押上刑场的时候,杨宪的罪名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剩下的全是些啊、渎职啊、草菅人命之类的“常见罪名”! 

 老朱不过是借着这个机会清理官场,并非有意针对谁。 

 可胡惟庸却对这局面深感唏嘘。 

 这就是大明洪武年间的风云啊! 

 这就是朱元璋治下的时代啊! 

 在这个时代为官,有时候还真得靠点运气。 

 如今被关押的、押上刑场的,有没有被冤枉的? 

 当然是有的! 

 或许不多,但绝对存在! 

 老朱举起屠刀的时候,说不定下面的人也会趁机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送进去。 

 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没断过。 

 就连朱元璋自己,虽然口口声声说没一个冤枉的,但实际上,冤不冤枉有时候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在胡惟庸眼里,朱元璋这个人极其复杂。 

 一方面,他出身贫寒,对底层百姓格外关心、重视。 

 对官员,他却本能地保持警惕和抵触。 

 在他朴素的价值观里,官员和几乎可以画等号。 

 似乎大多数官员都是不干事却捞钱厉害的废物。 

 正是这种观念,让他对冤杀几个官员毫不在意。 

 但另一方面,朱元璋是皇帝。 

 作为皇帝,尤其是成功的皇帝,理性永远压过感性。 

 因此,在朱元璋眼中,哪怕冤杀了、牺牲了大批官员,只要能达到他的战略目的,那就是值得的。 

 这一点,在历史上杀蓝玉等淮西勋贵时尤为明显。 

 说白了,蓝玉他们有罪吗? 

 有! 

 但原本并非死罪,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却被彻底清除。 

 一切只为皇权的顺利更迭。 

 和历史上蓝玉等人相比,杨宪算什么? 

 杨宪之前确实风光无限。 

 毕竟,之前还耀武扬威地找自己麻烦。 

 论出身,他是浙东派的领头人,在士林和官场上呼风唤雨,说话分量极重。 

 从身份来看,虽不提之前的各级官职,仅论杨宪去世前的右丞相之位,表面上有李善长在他之上。 

 然而,右丞相亦是丞相,文官之中已是最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