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第2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周报至少在应天府范围内,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毕竟,形式新颖且价格亲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的小费罢了。 

 作为大明皇帝,朱元璋如今也养成了每期大明周报一出,便取一份细细翻阅的习惯。 

 有些文章,他甚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选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质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话文写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观点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自第一期起,便对这份报纸爱不释手。 

 而且,大明报社不仅仅发布文章那么简单。~比′奇`中^文?网. /免_费~阅!读^ 

 至少其中的各种物价信息,搜集得既快又准。 

 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匆匆一瞥。 

 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他执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几期报纸的阅读,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报纸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强大。 

 报纸上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周内,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必定会有无数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看似报纸并未明确表态。 

 但实际上,朱元璋这等聪明人只需看几期便明白了。 

 这不就是预设立场吗? 

 提前将双方的论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无论最终胜出的观点是什么,对胡惟庸来说都无所谓。 

 因为他要传达的观点已经传出去了。 

 琢磨明白这一点后,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一变。 

 他能看破这一点,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对政务的敏锐性和天赋。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早在胡惟庸申请创办大明周报时,便曾向他提及此事。 

 那时的胡惟庸就曾说过,大明周报对舆论把控的重要性。 

 有些事情,大明朝堂需要民间出现什么样的,只要引导得当,就必定会出现那样的。 

 朱元璋如今已逐渐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 

 眼下主管报社的胡惟庸,朱元璋多少还是能放心的。 

 毕竟胡惟庸将一切都做在了明面上,毫无遮掩,主打的就是一个坦坦荡荡。 

 可下一任呢? 

 到时候又该去哪里找这么一个靠谱的人呢? 

 就在朱元璋心中忧虑难平之际,另一边的胡惟庸也在暗暗思索这件事。 

 胡大老爷对于躺平摆烂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 

 他推出《洪武大典》和《大明周报》并非为了给自己增加负担,让自己日夜操劳。 

 这些不过是他用来稳固丞相之位的手段罢了。 

 然而,如今细细思考,似乎局面已经有所改观。 

 《大明周报》的运作已经步入正轨,甚至开始盈利。 

 本月的初步计算显示,除了发放奖金外,还能积累一笔不小的资金。 

 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在胡惟庸的带领和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各自的工作。 

 虽谈不上开拓创新,但维持现有工作状态并不成问题。 

 而汪广洋那个真正的混子,如今也已登上丞相之位。 

 这意味着,对胡大老爷而言,最危险的丞相之位从天而降的危机已经解除。 

 于是,胡大老爷开始琢磨一件事:自己是否可以考虑辞去报社主管一职? 

 毕竟,这个职位看似平凡,但作为大明最响亮的舆论喉舌负责人,他手中的隐性权力其实不容小觑。 

 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如果长时间看着他,会不会再次心生不满?或者说,这样的权力在手中握持太久,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尽快找个合适的继任者,将这个棘手的差事交出去为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