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们要做的是制造矛盾,毁掉声誉

读书?

 

读书毫无用处!

 

难道他方孝儒这些年书都白读了吗?

 

辛苦习得的知识竟全无用处,这令人难以置信。

 

面对胡大老爷设下的难题,一切努力皆成泡影,毫无价值可言。

 

这样的局面,使得不少士人转而寻求享乐,放弃了进取之心。

 

毕竟,即便努力读书,也未必能有所收获。

 

()

 

---

 

春耕秋收是大明百姓生活的根基,关乎国计民生。

 

而科举制度,则是士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科举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机制。

 

因此,当会试临近,若应天府的学子们不专注于备考,反而流连于烟花之地,这不仅让师长担忧,也让朝廷上下为之侧目。

 

从士林中的长辈到朝中官员,甚至那些平时不问政事的勋贵,此刻都在注视着这一现象。

 

为何一夜之间,众多考生竟放弃了努力?

 

难道所有人都已对这次科举失去了信心?这显然不合常理,毕竟科举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

 

朝廷官员和大儒名士们弄清事情原委后,全都哑口无言。

 

这太匪夷所思了!

 

即便是修养极好的大儒,此刻也被自家小孙子的行为气得破口大骂。

 

首当其冲被责骂的自然是解缙。

 

如果不是他提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为自己辩解并广为传播,后面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经此一事,解缙的名字被许多人牢牢记住。

 

这是一个潜在的**烦,必须记住他的名字,说不定哪天他会使个小手段进行报复。

 

否则岂不是显得我们怕了他?那多丢脸啊!

 

另一个怨恨的来源是胡大老爷。

 

解缙的歪理能够说服这么多士子,归根到底是因为胡大老爷通过多次成功的出题表现,展现了他对大儒、名士和学子们的掌控力。

 

这种事他已经做过四次了,如今已声名远扬。

 

正因为胡大老爷威名在外,解缙的话才让人深信不疑。

 

大家觉得所有的准备都毫无意义。

 

这不是应该让这些学子背后的师长们反思一下吗?

 

与此同时,人们一边咒骂,一边心生恐惧。

 

眼看着会试就要开始了,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次胡大老爷又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到时候难道真的要让自家孩子临阵退缩吗?真是令人头疼!

 

消息传播得极快,很快便传入胡大老爷耳中。

 

听了解缙带来的消息后,胡大老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不错,不错!有胆识!

 

解缙这小子,真是个能陪我一起玩乐的好伙伴。

 

不用我们提醒,他就主动带着考生偏离正轨了。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难得!

 

不过,也不知事后会不会有人拿着刀找解缙算账。

 

但胡大老爷思索片刻后,仍觉得不太妥当。

 

不行,这些学子如此轻率,若真的糊弄过去,岂不是显得我们无能?

 

我们坐这位置,可不是为了收拢门生。

 

我们要做的是制造矛盾,毁掉声誉。

 

这事绝不能出差错。

 

一旦出错,朱元璋的屠刀可不会手下留情。

 

嗯,必须采取行动。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急忙赶往礼部。

 

到达职房小院后,他立刻派人召集参与此次科考的礼部官员。

 

众人到齐后,胡大老爷严肃地说道:

 

“各位应该都听说了,本届考生认为我的题目太难,索性放弃了备考。

 



 

“这样的懒散态度,简直是懈怠至极!”

 

“我们怎能容忍此事发生?这不是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