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自己选个职位吧!

v“我儿,你是否明白了?胡惟庸和我一样,都不想继续留在朝堂上,都想离开。

 

但他比我做得好啊!我顾虑太多,瞻前顾后,结果到现在人快要死了,却依然没有离开。

 



 

(以下为原文中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已省略)

 

“他却不同,名声和评价全然不顾,只一心要辞官。

 



 

“如今看来,惟庸比为父看得更清楚。

 



 

刘伯温轻轻拍了拍儿子的头,继续说道:“你为人真诚但稍显迟钝。

 

这样的性格,不适合涉足朝堂。

 

不如回乡读书,教导晚辈,如此我也能安心离去。

 



 

大儿子终究忍不住哭了出来。

 

他知道这是父亲最后的嘱托。

 

他确实决定遵从父亲的意愿,回到故乡。

 

这些年,他目睹了父亲在朝堂上的挣扎,那份想要抽身却无法摆脱的无奈与痛苦,他深有体会。

 

刘伯温并未隐瞒他太多,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各派系间的争斗,他都详细告知。

 

这一切,让他更加坚定了远离朝堂的决心。

 

不久后,朱元璋也得知了刘伯温病重的消息。

 

听着宋利的汇报,他心中感慨万千。

 

他对刘伯温既敬重又厌恶。

 

一方面,他认可刘伯温的才能和贡献;另一方面,刘伯温的清高态度让他难以接受。

 

然而,这对君臣都固执己见。

 

一个想走却倔强不肯低头;一个虽欣赏却因对方的倔强而不悦。

 

于是,他们就这样僵持着。

 

如今,君臣二人的对峙即将迎来终局。

 

朱元璋未曾料到,结局会如此戏剧化。

 

思索片刻后,朱元璋让李善长代为探视。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李善长与刘伯温交情深厚。

 

他出面,既不失礼又显情谊。

 

然而谁也没想到,两天后,刘伯温竟真的病逝。

 

一时之间,文武官员无不感叹。

 

平日里,刘伯温低调沉默,仿佛朝堂中的隐形人。

 

直到他离世,人们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

 

这位真正的智者,其军师之名实至名归。

 

朱元璋能够建立明朝,离不开刘伯温的辅佐。

 

可惜,人已离去。

 

不久,关于刘伯温**的传言四起。

 

据说他并非病亡,而是被探望的李善长所害。

 

起初,这传闻无人相信。

 

但传播者言之凿凿,还加以分析。

 

“军师年纪尚轻,刚过五十,身体本无大碍。

 



 

“即便患病,有太医和珍贵药材,怎会致死?”

 

“若李善长心怀恶意,凭他的地位,要除掉军师易如反掌。

 



 

“而且,他一直想与军师联手。

 



 

“军师威名在外,二人若合作,朝堂上将无人能敌。

 



 

结果军师清高自守,不愿与李善长同流合污,李善长因此恼羞成怒,对他下了狠手。

 

这理由听起来倒是头头是道,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但事实上,真正清楚二人关系的人都知道这只是无稽之谈。

 

无论刘伯温身体状况如何,他和李善长之间始终存在隔阂。

 

这种对立从他们各自的出身便已注定。

 

两人都是重要人物,若要联手反而会惹麻烦。

 

因此,朱元璋不会相信这种说法。

 

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把责任推给李善长,似乎也未尝不可。

 

---

 

胡大老爷在刘伯温去世后才得知消息。

 

毕竟他是个讲究的人,说在家闭门不出就绝不出门。

 

所以之前他完全不知道刘伯温病重的消息。

 

等到他得知时,人已经过世了。

 

胡大老爷对刘伯温的去世深感惋惜。

 

这样一位杰出人才的离去,确实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