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真是大赚特赚!(第2页)
果然,蓝玉话音刚落,冯胜随即站出:“陛下,臣冯胜亦请战!蓝玉年轻,经验尚浅,难以担此重任。臣历经战阵,稳重老练,更适宜此役。”
“望陛下恩准,臣必荡平逆贼,献俘太庙!”
冯胜此言一出,蓝玉怒目而视,心中暗骂。
老冯啊老冯,我这年纪竟被你讥为经验不足?
若我经验不足,那他人又当如何?难道都是不会打仗之辈?
你这老家伙,抢我帅位也就罢了,竟还想贬低于我?
蓝玉咬牙切齿,冯胜却置若罔闻。
哼,蓝玉不足为虑。
这莽夫只配做先锋,主帅之位?
待他们这些人消耗殆尽再议!
蓝玉、冯胜请战,打乱了朝会秩序。
朱元璋提出的策略已无人问津。
大军压境,横扫一切,大明何惧之有?
朱元璋被吵得头疼,最终拍板决定,冯胜为主将,蓝玉为辅,共率三十万大军收复云南。
消息迅速传开,连在潇湘楼享乐的胡大老爷也得知了。
胡大老爷闻言一笑,忆起三宝太监郑和似在此战中被俘,后成为太监,历经曲折,进入燕王府,深得朱棣信任,终成七下西洋的壮举。
但在这个时代,太监领船队出海是不可能的。
首次出海,乃颖国公傅友德亲自率军。
此后,纵使境遇再差,也断不会让太监领兵,那岂不颜面扫地?
胡大老爷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心中自得,深藏功与名。
(本章完)
大明应天府,皇宫谨身殿内,朱元璋心中挂念,看不得财富流失于外。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粗布,衣襟敞开,皱眉审视手中奏折。
一旁小内侍卖力摇动手中团扇,试图为朱元璋带来一丝凉意。然而,谨身殿内真正的凉爽源自一盆盆散发着白气的冰块,这些是冬日储藏以备夏日之需。
即便如此,冰块也无法平息朱元璋内心的焦躁。
“宋利,冯胜他们有无新奏报?”朱元璋的声音透露出难以掩饰的急躁。
“这都是三天前的奏报了!”
此时,距冯胜与蓝玉大军出征已逾一月。
大军在外,朱元璋怎能不牵挂?胜败倒在其次,那些残元与土司的散兵游勇,对大明将士而言,并非不可战胜。但远征之事,远非胜负所能概括。攀山越岭、遇水搭桥,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人员折损。加之大军出征,后勤必须跟上。一万大军行动,背后至少需要五万辅兵、民夫支援,还需朝廷各方协调。
这些问题,内阁虽会先行审核,但最终仍需朱元璋定夺。而他本就极为重视军事,自然耗费不少心力。
“回陛下,您手中的已是最新奏报。”小内侍答道,“或许晚些时候会有新的消息传来,冯大将军行事稳重,不会贸然行事。”
宋利的答复迅速,却未能平息朱元璋内心的焦躁。
“他或许安分,但你岂会忘却,蓝玉仍在他身旁!”
“那老家伙在侧,天知道会惹出什么乱子!”
“蓝玉一旦冲动起来,十天半个月音讯全无,也不足为奇!”
显然,朱元璋对这些老部下的性情了如指掌。
蓝玉作战勇猛无比,偏偏好行险招。
他出战,非胜即败,从无僵持。
胜利时自然皆大欢喜,可一旦战败,亦是令人头疼不已。
然而,大明又确确实实离不开这位猛将。
毕竟,他的勇猛无可否认。
正当朱元璋为远征军忧心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陛下,颖国公傅友德有急报呈上。”
“嗯?惟学的奏报?他不是该在海上吗?”
朱元璋满心疑惑地从宋利手中接过那份显然历经波折的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