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第2页)

 

在场的禁军将士们,包括跪在地上的宋德,都深刻体会到了胡大老爷的名号意味着什么。

 

胡大老爷瞥了一眼额头已出血的宋德,不屑地摆了摆手:“罢了,看在你主子的份上,暂且饶你一命!”

 

“赶紧去给我办事,慢了要你命,办不好,你同样得死!”

 

“办完事回去,你爱怎么告状就怎么告状,我不在乎!”

 

“将来若有机会,你尽管冲我来!”

 

“但再有下次,你再敢啰嗦,你就死定了,就算你主子求情也没用!”

 

“明白了吗?”

 

“明白,明白,我这就去办事!”

 

宋德一边慌忙应答,一边连滚带爬地起身,向远处狂奔而去。

 

那狼狈的模样,让人不忍直视。

 

今日这一教训,宋德定当铭记终生。

 

至于告状、报复之类,他此刻早已不敢再想。

 

此刻,他才恍然大悟,胡大老爷真正的王牌,并非他进出皇宫的自由。

 

而是此人,全然无惧惩罚。

 

不过处死一两个小太监,大不了就是丢官罢了。

 

但对胡大老爷而言,丢官?

 

正求之不得!

 

尽管来吧!

 

这样的人,又能如何报复?

 

因此,宋德一边懊悔不已,一边乖乖地为胡大老爷奔走效劳。

 

有圣旨撑腰,加之胡大老爷的威名,这番邦外交司的筹备异常迅速。

 

衙门选址礼部旁,颇为幽静。

 

从礼部、鸿胪寺调来的人员,仅三日便已到位。

 

在新衙门的个人办公室里,胡大老爷直面一脸困惑的道衍和尚,直言不讳。

 

“道衍,是我亲自点名要你来!”

 

“因为我知道,你心志不定。”

 

“身为和尚,本应六根清净,而你,却怀揣乱世之心。”

 

“可惜,大明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但这番邦,随你折腾!”

 

胡大老爷未给道衍和尚插话的机会,当即详述了番邦外交司的职责与任务。

 

道衍和尚越听越兴奋。

 

之前编纂洪武大典令他深感压抑。

 

修书虽是读书人的梦想,但他不仅仅是读书人。

 

他渴望成为谋士,梦想翻云覆雨。

大明初建,哪有他施展的舞台?

 

如今,胡大老爷竟慧眼识珠!

 

他一身才华,终于得以施展。

 

然而,胡大老爷虽将道衍引入番邦外交司,对道衍和尚的了解却多限于演义与电视中的形象。

 

此人究竟有何能耐,是否真如传闻般神奇,胡大老爷决定试探一二。

 

恰逢其时,胡大老爷直接发问:

 

“海外万里之外,有片大陆散落着十几个国家,它们拥有技术、人口、粮食与商贸,即将崛起。”

 

“届时,必将成为我等的海上劲敌!你觉得该如何遏制其崛起?”

 

道衍略作思考,沉稳回答:

 

“若大军能提前出动,彻底剿灭,自是上策。但既远隔万里,动武不便。”

 

“大人或许可考虑在首次交易中,将五石散卖予他们?”

 

提及五石散,胡大老爷猛然惊醒。

 

这计策,真够狠毒!

 

胡大老爷稍加思索,便品味出其中深意。

 

这不正是当年带鹰那套贸易策略的翻版吗?

 

带鹰之所以挑起战争,不就是为了以贸易轰开国门,从大清捞取白银吗?

 

那时的东方,虽表面闭关锁国,但私下海贸从未断绝。

 

大量货物销往海外,换回的是滚滚白银。

 

即便是工业革命后的带鹰,在商贸领域也难以占据上风。

 

何必拘泥于用工业品对抗大清那些宛如艺术品的日常商品,

 

还不如直接推出**。

 

它成本低廉、利润丰厚,易使人成瘾,更能削弱大清的国力。

 

如此诸多益处,带鹰何乐而不为?

 

而今道衍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大明一旦与欧洲建立贸易联系,胡大老爷毫不担忧大明商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