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他确实有几分本事(第2页)

 李景隆更是"声名显赫",堪称大明初代"战神",与后世那位"土木堡之星"堪称绝配。

 这位甚至用实战证明了"纸上谈兵"并非赵括的专利,他自己也深谙此道。

 三人之中,唯独傅友德还算可靠。

 但傅友德并非总帅,三将分兵而行——这怕是要出大乱子!

 胡大老爷此刻心中隐约泛起不安。

 这位老爷既未曾远渡重洋,也未尝亲临战阵。

 可他有一桩旁人不及的好处——能以史为鉴。

 这些年来胡大老爷早已确信,此方天地并无鬼神之说,大明依旧是史册记载的大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事,终究还是循着原本的轨迹一一应验。

 由此可知,史书所载之人,纵使细节或有出入,但大体脉络断不会错。更何况如今胡大老爷亲身处于这段历史之中,两相印证之下,更觉史笔如铁。

 偏生那李景隆与蓝玉二人,竟与史书所载一般无二。

 蓝玉骁勇否?

 当真勇冠三军!

 冲锋陷阵无人能及。

 可那骄纵之气却也丝毫不假。这般人物若为将才,只需有主帅压制,便是无往不利的锋刃;若让其独掌兵符,却不知要惹出何等祸事。

 至于李景隆?

 论仪表风度、待人接物,确是无可挑剔。与之相交,如沐春风。唯独这领兵之能,实在不堪大用。

 此二人若率军登船,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在胡大老爷看来,跨海远征比陆路行军更为艰险。这完全是另一套截然不同的章法。

 陆上安营扎寨,蓝玉等人自是驾轻就熟,就连李景隆这等"名将"也能处置得当。可到了海上呢?

 面对惊涛骇浪,既要抗衡天威,又要严守船规。以蓝、李二人的性子,岂能安分?定要卖弄权势。须知在这茫茫大海上,但凡起了炫耀之心,便是取死之道。

 愈想愈觉此事凶险,胡大老爷急得坐立不安。甚至在宫中偏殿绘制海图时,仍在思量如何向朱元璋进言。

 待得图成献上,见朱元璋志得意满之态,胡大老爷倏然惊觉——险些自蹈死地。

 这事儿,哪轮得到他这条老咸鱼多嘴?

 蓝玉、李景隆纵然在他眼里不成器,可对朱元璋来说,那可是信赖有加的左膀右臂啊!

 更何况,这还是给他那胖儿子预备的心腹大将。

 眼下这两人都还没犯过什么错呢。

 胡大老爷光凭几句“忧虑”“担心”就想让朱元璋换掉他们?

 这不是两边都得罪光了吗?

 图个啥啊!

 更要命的是,这事儿根本没法证明!

 真正让胡大老爷吓得满头冷汗的是——这事儿涉及兵权。

 这可就太敏感了!

 再想想自己身上……

 权臣、外戚的身份已经甩不掉了,要是再沾上兵权,那不就等于找死?

 哪个皇帝听了不得防一手?

 搞不好朱元璋听完他的建议,转头就得琢磨着怎么弄死他!

 幸亏啊,最后关头总算清醒过来了。

 看来,大明这一劫是躲不掉了。

 不过也好,出了这档子事儿,至少能让大明对海贸、远航多上点心。

 现在的朱元璋,估计还把这趟远征当成陆地行军看待呢。

 以他的见识,也就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了。

 没见过真正大海的人,哪能想象远航时有多少凶险!

 更别提朱元璋还挑了这么一对卧龙凤雏带队,那更是没指望了。

 胡大老爷献完地图,便笑眯眯地告退,半句废话都没多说。

 朱元璋也很满意,盯着地图转身就把蓝玉等人召了过来。

 “咱的打算是,你们仨各领一支兵马,全走海路出征。”

 “惟学稳重,又走过一趟,咱就不多啰嗦了。”

 “但你们两个兔崽子给咱听好了——这事办成了,就是开疆拓土的功劳;要是办砸了,可别怪咱下手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