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无子(第3页)
简直顾此失彼,狼狈不堪。
幸亏眼下无需对敌,不必担心遭遇突袭。
虽然磕磕绊绊,但李景隆部总算没掉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在不断磨练中逐渐成长。
可偏偏这时,目的地到了。
按原计划,三位主帅本该先质问番邦国王,待对方拒绝后再开战。
但就连最稳重的傅友德,此刻也\"忘记\"了质问环节。
打!
直接开打!
没有战斗哪来军功?
选好登陆点后,憋了半月的大明将士顿时化作武装到牙齿的恶狼,蜂拥上岸。
这些地方小国何曾见过如此凶悍的正规军?
转眼间哀嚎四起,攻势如潮!
说实话,这些番邦小国遇上明军真是倒了大霉。
他们几百年来经历的战争,与明军的打法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就拿三路大军中最弱的李景隆来说。
虽然比起另外两位主帅差得离谱。
眼高手低、生搬硬套的毛病暴露无遗。
但李景隆再差,好歹是\"科班出身\"!
他正经学过行军布阵、攻城守寨、安营扎寨......
这些军事要领,他掌握的可都是最精华的正统兵法。
经过海上这段行军旅程,李九江渐渐意识到自身能力与预期存在差距。
抵达战场后,这位将领变得格外谨慎。
他严格按照兵法典籍行事,每个战术动作都规规矩矩。
结果……竟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原来这些异邦小国的作战方式仍停留在\"呐喊冲锋\"的原始阶段。
在他们眼中,战争就是冲上去砍杀对手。
但明军,特别是李景隆这类受过正规训练的将领,做法截然不同。
前锋派出刀盾手,一手持刀一手执盾,稳步推进战线为后续部队开辟空间;
接着投入长矛兵,身着轻甲手持长枪,在刀盾手掩护下精准刺击;
中军主力披挂重甲,手持横刀,擅长结阵作战,一个小型梅花阵就能抵御数十人围攻。
最后方是从远方调来的精锐轻骑兵。
这些骑士看似轻装,实则穿着铁片编织的铠甲。
弓马娴熟的他们,对付从未见过正规骑兵的异邦武装简直易如反掌。
李九江这种刻板套用兵法的战术,居然在敌军统帅注视下逐步将其击溃。
没有迂回包抄,没有阵型变换,就是组成攻守兼备的方阵一路碾压。
这场景着实令人震惊。
李九江尚且如此,更遑论蓝玉与傅友德这两位名将。
对付不懂战术的乌合之众,他们若不轻松取胜简直无颜见人。
短短五日内,三路大军各自占据有利据点。
接下来就该随船文官、胥吏和工匠们大显身手了。
选址筑城、修建官署、建造码头……
这些对明朝官员来说轻车熟路。
完全照搬国内制度即可。
什么当地特色?蛮夷小国也配在明朝面前谈特色?
筑城所需的劳力自然要从当地\"征调\"。
毕竟不是所有异邦人都敢对抗天朝大军。
总有些顺从的百姓愿意干活。
虽然需要士兵持刀监督,但能做事就是好样的。
海外战事进展顺利,暂时还影响不到中原腹地。
闲居在家的胡大老爷又回到府中享清福。
至于那个异邦外交司郎中的官职,既然事务已移交道衍和尚打理,自然不算他的差事。
自觉已是无业游民的胡大老爷,在家闲居数日后,转身就钻进了外宅别院。
这处小院原本分别属于如诗和宛如,如今却被稀里糊涂地打通了,胡大老爷在这里显得格外自在。
其实,只要不必处理公务、不必烦心劳神,胡大老爷总能轻易放松下来。
在外室小院逍遥两日后,胡大老爷觉得有些乏味,瞧着眼前这对佳人,咂了咂嘴,忽然冒出个新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