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果然还是当年那个洞若观火的奇才(第2页)
胡大老爷不紧不慢地倒了杯茶,继续道:
“这正是臣所说的官制改革中最关键的一点。”
“在原有体系中,增设一类新的官员。”
“这类官员,可称为‘专业官员’。”
“他们既通文墨,能处理公文,又掌握一门专精之术。”
“例如精通工匠、作坊之事,或熟悉财货、商贾之道,皆可纳入考核内容。”
“财货、商贾?”
一直沉默的朱元璋突然打断了他。
胡大老爷一愣,随即笑着解释:
“哦,这是臣顺口提及的平日所思,虽与今日之事无关,但说说也无妨。”
“臣以为,通晓财货商贾之人,实为陛下与大明所需之才。”
朱元璋眉头紧锁,面色阴沉地盯着胡大老爷。
“惟庸,商贾尽是奸猾之徒,最善欺瞒。”
“这等人物,如何能入仕为官?”
胡大老爷轻笑着摆了摆手。
“陛下此言差矣,正因如此,才更要任用这等人才。”
“自古有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今大明商贾勾结,钻律法空子,哄抬物价、囤货牟利。”
“可偏偏大明律中并无明确条款可治其罪。”
“即便偶有落网之徒,也不过是借其他罪名惩处罢了。”
“各地官员面对此等情形,往往束手无策。”
“既然他们未触犯明律,又当如何处置?”
“何不招揽商贾中的才智之士入朝为官?”
“让他们在朝廷监管下,制定完备的商业律法?”
“此乃以毒攻毒之计,古已有之啊!”
朱元璋对商贾与官吏的憎恶,可谓刻骨铭心。
这一点胡大老爷心知肚明。
但二者却有本质区别。
在朱元璋眼中,官吏是朱家臣仆。
而商贾,不过是治下草民罢了。
堂堂天子,岂需正眼看待区区商贾?
这般在后世看来愚不可及的观念,在当时却被奉为圭臬。
皆因这世道,本就等级森严!
朱元璋对此尤为固执。
听闻胡大老爷谏言,他顿时眉头紧锁。
"惟庸,咱就不信!
"
"满朝文武就无人能治住商贾?
"
"咱的刀还不够锋利?杀几个不听话的,看谁还敢造次!
"
对朱元璋而言,招募商贾为官简直荒谬绝伦。
若非胡大老爷私下进言,他怕是早已龙颜大怒。
胡大老爷却苦笑道:
"陛下,您这倔脾气上来,连道理都不讲了。
"
"正好太子殿下在此。
"
"老臣将来也不会入朝了。
"
"今日便说说那些平日不便言明的话。
"
朱元璋父子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架势,着实令人心惊啊!
这明明连官职制度都挑明了,怎么还不算“不宜明言”之事?
不过此刻朱标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毕竟是年轻人,反应快,短暂的震惊后,他立即笑着为胡大老爷斟了杯茶。
“伯父,咱们慢慢聊!”
“今日就当您是我父皇的老兄弟、我的长辈,咱们自家人说说话!”
“不必顾忌什么君臣之礼!”
“能听伯父一番指点,值了!”
朱元璋闻言,满意地看了眼儿子。
‘好小子,这话说得漂亮!’
随后他得意地冲胡大老爷扬了扬眉。
意思再明显不过——
‘我儿子都这般敬重你了,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来!’
胡大老爷对朱元璋的挑衅视若无睹,端起茶碗一饮而尽,随后正色道。
“好!”
“那就说说平日不便提的事!”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朱家江山要稳固,最关键的是什么?”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瞳孔骤缩。
朱元璋甚至浑身紧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