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古人看最强落榜生黄巢,考公考到黑化!大屠杀!(第3页)

 【另外还有一个不太上台面的理由,那就是某些极端的考生一旦落榜,就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前面的唐朝就因此吃了两次大亏。】

 ——“这福利也太好了吧!考不上还有补偿?”

 ——“持久战选手狂喜”

 一—“原地等个十年,白捡个金饭碗”

 一—“躺平选手的春天终于来了”

 一—“谁说古代没有养老计划?”

 ——“史上最佛系朝代实锤了”

 一—“考不上没关系,熬资历也行”

 一—“原来古代就有安抚性岗位了”

 大宋位面。

 宋真宗赵恒与宰相寇准正在御书房观看天幕。二人的目光都被天幕上的内容深深吸引。

 “朕见这些后人评论,竟说我大宋的特奏名是‘混资历吃皇粮”,这评价倒是新鲜。”赵恒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尴尬与无奈。

 “陛下何须介怀。太祖设立此制,本就是为了安定人心。”“后人虽然说得直白,倒也道出了其中关键。”

 寇准轻声说道。

 “您看这弹幕,说宋朝人性化,倒也不失为一种褒奖。”

 “确实如此。当年朕在位时特奏名取人之多,也曾被大臣们议论。现在想来,与其让这些读书人心怀怨愤,不如给他们一个出路。”

 “朕实在担心,会步了唐朝的后尘。”赵恒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担忧。

 “这便是我朝的仁政之处。陛下您看,后人虽是戏言,却道出了朝廷用心。与其让他们怨恨朝廷,不如以德怀之。”

 “只是朕没想到,这样的政策竟然会流传这么久。那些喊着‘万岁’就得到录取的老考生,现在想来确实有些荒唐。”

 “不过既然能安定天下,倒也值得。”

 赵恒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

 “正是如此。陛下,接下来的内容定然精彩。”

 东汉位面。

 刘备与诸葛亮在成都府中观看天幕。诸葛亮手持羽扇。

 神情专注。

 “宋朝这般做法,倒是让吾想起当年在荆州时的情景。”

 “那时不少落第举子都投奔我军,若是早有这等安置之策,也不至于走上叛乱之路。”刘备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主公所言极是。宋朝此举看似耗费朝廷钱粮,实则是高明的安民之策。”

 “我军起事之时,文人士子多有响应,归根结底也是科举不第,又无出路所致。”诸葛亮轻摇羽扇。

 缓缓分析。

 “只是这等政策,怕是要让朝廷多费些心思。”

 “你看那天幕所言,一年竟有九百余人以特奏名入仕,比正经考上的还要多上几倍。”“孔明,若是换作我们蜀汉,能养得起这许多闲官吗?”

 “主公莫要小看这些人。与其让他们在外游荡生事,不如纳入朝廷体系之中。”

 “更何况,这些人虽为闲官,却也能为朝廷分忧。譬如教书育人、整理文书,也是一桩美事。

 “倒是让吾想起那些投奔我们的落第举子,大多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若是有个去处,也不至于去铤而走险。”

 “孔明,你说这唐朝究竟遭遇了什么,让后来的宋朝如此谨慎?”“主公稍安勿躁,想必接下来的天幕内容会告诉我们答案。”

 “不过依臣看来,这其中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毕竟能让一个王朝如此大费周章地安置落第之人,必定是经历过什么难以想象的变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感慨不已。

 对于宋朝如此优待落第举子。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他们那个时代。

 寒门子弟想要出仕本就困难。

 九品中正制下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看到后世竟然能给落第之人这般优待。

 不禁唏嘘连连。

 “这宋朝也太好说话了,考不中还能混个官当?”

 “若是在我们这时候,莫说是特奏名,便是想考试都要看家世高低。”

 倒是有人想起了中山靖王刘胜的事迹。

 当年刘胜只因为官职太小。

 便铸造大量伪钱。

 搅得天下大乱。

 如今看到宋朝这般安抚落第举子。

 不免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