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贪官最多?平均一年1.4次起义,这效率太顶了(第2页)
烛火摇曳。
投射出两人长长的影子。赵匡胤凝望着天幕。
“四百三十三次起义···这数字背后,必定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联设立科举取士,原是想选拔贤能,造福百姓。怎料竟会酿成这般苦果。”
“陛下,天幕尚未播完,想必后面还有更多隐情。不知这腐败之首究竟是哪个朝代?”赵普轻声问道。
夜色愈发深沉。
殿内的香烟袅袅上升。赵匡胤望着天幕。
似乎在思索着如何才能避免这般未来。
毕竟作为开国之君。
谁也不愿看到自己开创的基业最终沦为贪腐的代名词。
大明位面。
午后的紫禁城。
明世宗嘉靖帝与严嵩站在乾清宫内。殿内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
窗外的蝉鸣声阵阵传来。
“亚军?竟然排在亚军之位。朕苦心经营大明,日日夜夜都在修道养性,为何会落得这般境地。”
嘉靖望着天幕上闪动的文字。语气中透着不悦。
严嵩站在一旁。
“陛下勿忧,这天幕所言不过是后人妄议。我大明朝制井然,内阁六部各司其职,怎会比那宋朝还要不堪?”
殿外的树影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嘉靖轻抚着桌上的道书。
“朕平日里参研道法,追求长生,自问并未疏于朝政。这腐败之名,当真令人费解。”
“或许是那些言官们总爱弹劾朝臣,这才让后人留下这般印象。陛下圣明,岂是那些无知之人能够妄加评判的。”
严嵩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一阵微风拂过。吹动了案上的奏折。嘉靖凝视着天幕。
“朕倒要看看,这第一名究竟是哪个朝代。若是被人比下去,岂不显得我大明的律法都成了虚设?”
“陛下,这天幕既然能显示未来,想必接下来就会揭晓答案。”“只是不知这第一的朝代,会是何等模样。”
严嵩的目光也投向天幕。
两人静候着天幕接下来的展示。
期待着能看到这个让人意外的答案。嘉靖虽然是一个沉迷修道的皇帝。
但他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朝代被后人如此评价。大唐位面。
唐宗宝殿内。
唐太宗李二与魏征正望着天幕。殿外的芙蓉花散发着淡淡幽香。铜铎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宋朝与明朝竟如此不堪,倒让朕想起贞观初年整治吏治时的情形。”
李二的目光在天幕上流转。
魏征捋须沉吟。
“一年一点四次起义,这数字当真惊人。”
“陛下当年励精图治,创立门下省检核百官,也是为了防微杜渐。”殿内红烛摇曳。
窗外传来簌簌的树叶声。李二负手立于殿中。
“朕记得当年在玄武门后,曾立誓要创造盛世。”
“虽说功业已成,但眼见后世竟有如此弊端,不免令人心惊。”
“陛下仁政天下闻名,后世却难延续这般气象。四百余次起义,其中必有深意。”
魏征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修长。
殿外蝉鸣阵阵。
带来几许夏日的燥热。李二凝望天幕。
“这般说来,我大唐的吏治倒还算清明。只是不知这腐败之首究竟是哪个朝代,竟能超越宋明。”
“依臣之见,无论是哪个朝代,能被历史评判至此,必定有其原因。”“陛下当年设立谏议大夫一职,不也是为了防止吏治腐败。”
李二眼中闪过一丝思虑。
“朕倒要看看这些朝代是如何走到这般田地。”
“毕竟治国之道,既要借鉴前人成功,也要吸取失败的教训。”
远处传来更漏的滴答声。
两人静静等待着天幕揭晓最后的答案。
思索着千年帝王之路上的兴衰得失......
【宋朝的吏治确实不算清明,但以农民起义频率来推出这个结论,对宋朝来说却十分不公平。】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最详备的官方史,可谓事无巨细。很多像宋江等三十几人的小型暴动、来回流窜的作案团伙,在其他朝代史官们大多都不屑于记载,宋朝却全部记录在册。】
【宋朝的吏治腐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自由,为官商勾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