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忽必烈为什么不受蒙古人待见?带汉人血洗草原,古人惊了!(第2页)

这段关于蒙古帝国的记载。

让他想起自己夺取兄长江山的往事

却又与眼前这段历史大不相同。

“王朴,你觉得这忽必烈为何要如此亲近汉人?”

赵光义转向身边的大臣。

王朴整理了一下衣袍。

“只是他这般做法,未免太过激进了。”

“陛下,这忽必烈倒是聪慧,深知治理天下不能只靠马上得天下的本事。”

“聪慧?”

赵光义轻轻摇头。

“蒙古人本是游牧民族,却被这汉文化如此轻易地改变。”

“这天幕所示,莫非是在讽刺我大宋?我辽北边患不断,却始终无法消除这些游牧民族的

威胁。”

赵匡胤生前常说要亲率大军北伐。

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今自己继位多年。

却仍未能完成兄长的夙愿。天幕中这个异族皇子。

反倒对汉文化如此推崇。

这讽刺意味让赵光义心中五味杂陈。

“陛下,这天幕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王朴斟酌着开口。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对待北方民族的策略。与其一味用兵,不如以文化感化…………”

赵光义看着天幕上飘过的弹幕。

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这些来自未来的评论。

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轮回。

他不禁想到。

这段历史对当下的大宋,

又将有怎样的启示?

大唐位面。

李二站在天幕之下。

眉头紧锁。

这段关于蛮族皇子沉迷汉文化的记载。

让他想起了当年突厥人对大唐文化的向往。

“魏征,你看这忽必烈,倒是写当年的突厥人有几分相似。”

李二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魏征捋着胡须。

“陛下,臣倒觉得不尽相同。”

“当年突厥人慕华,是被我大唐的军威所慑,文教所化。这忽必烈,倒像是主动投入汉文

化的怀抱。”

房玄龄在一旁补充。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飘动的短评,竟显示千年之后的异邦之人,对我华夏典籍如此推崇。”

“看来以文化立国之策,确实深远。”李二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

“当年我设立译学馆,广纳四方学子,就是要让天下知晓我大唐的包容。”

“但这忽必烈,竟然因为亲近汉文化而要对抗自己的同胞一一这倒是出人意料。”

房玄龄说着。

指向天幕上闪过的新画面。

“文治武功,向来是相辅相成。”

“这天幕所示,莫非是在告诉我们,文化之力有时比刀剑更为锋利?”

李二陷入沉思。

既用军威也重文教。

如今看到千年之后的史实。只是这个叫忽必烈的。

他统一天下时。

更觉得当初的决策是对的。天幕徐徐展开的画面。

究竟会把这种文化认同带向何方?

似乎正要揭晓答案。

【然而对于忽必烈的汉化政治倾向,蒙古旧贵族们非常不满意。他们向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打小报告,暗示忽必烈有割据龙国的野心。】

【因此,忽必烈的汉族手下被哥哥设立的钩考局调查,并被指责为不忠于蒙古。】

【面对哥哥的责难,忽必烈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到行宫哭着向哥哥汇报工作。】

【蒙哥看弟弟哭成那样不忍心,便跟忽必烈达成了和解,撤销了对汉族机构的调查。兄弟的亲情第一次抵消了蒙古贵族对忽必烈的不满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蒙哥在攻击南宋时战死沙场。而继承蒙哥位置最有力的两位竞争者,就是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

【按照传统,蒙古是幼子守灶,王位要由最小的弟弟来继承,意思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正统继承。】

【但如果按照汉族的传统,则是次子继位的合法性更高。也就是说忽必烈才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

【所以忽必烈跟弟弟的权力之争,也代表着蒙古和汉族传统的战争。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忽必烈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蒙古人,带领着一大班子汉族军队,向他带着蒙古军队的弟弟发起

了进攻。】

【只是谁也没想到汉人的军队会那么猛,忽必烈三下五除二就把弟弟阿里不哥彻底打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