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古人看龙国烟民的力量有多强?年纳税额竟与军费持平(第2页)

和珅掰着手指细算。神情中难掩震惊。纪晓岚抚须感慨。

“臣观这后世之事,倒是颇有意思。这焰草局名为劝戒,实则牟利。”

“一面立下衙门劝人戒焰,一面又开设铺面卖焰。这般两面逐利的手段,倒是令人叹服。乾隆听着二人议论。

目光始终凝视天幕。

他想起自己曾下令禁焰。却成效甚微。

没想到后世子孙竟能想出这般妙计。既收了税。

又管了焰。

更为军中筹措了饷银。

这种既收税又垄断的手段。

倒是与当年他设立盐政衙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支出数目着实惊人。

一年军费便要耗费一万二千亿?

大清户部一年的进项也不过区区数千万两。而这后世的军器。

一架飞机便要耗费巨资。两千多架更是天文数字。这般庞大的军费从何而来?

光靠焰民缴纳的税银就能供养如此强大的军队。这后世的国力当真令人难以置信。

若大清也有这般财力何愁不能剿灭准噶尔。开拓xj?

看着天幕中不断跳动的数字。乾隆陷入沉思。

他突然明白。治国之道。与其禁绝百姓嗜好。不如将其纳入管制。

这后世子孙倒是悟出了其中三味。既让百姓心甘情愿缴税。

又能充实国库。当真是高明。

大明位面。

初春的大明皇宫内。

老朱与刘伯温、李善长在御书房中观看天幕。窗外梅花香气袭人。

天幕中的画面让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神情复杂。“一日三十三亿税银,刘卿家,这是何等概念?”

“陛下,以微臣粗浅计算,相当于我朝数十年的赋税总额。”

刘伯温凝视天幕。

“后世这焰草税收,当真令人叹为观止。”李善长缓缓开口。

“他们竟能如此巧妙地利用百姓嗜好。不似我朝只知一味重税盐铁,却总压不住私盐贩子。”

“这焰草买卖,倒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

老朱看着天幕上的数字,

不禁想起自己当年讨饭时的经历。

他深知民间疾苦。

也明白寻常百姓省吃俭用都未必能交得起赋税

可这后世的子民。

单单吸焰一事就能缴纳如此巨额税银。

这般国力当真令他震撼,

那飞机之事更是令他瞠目。

两千多架价值连城的飞器。

光靠吸焰的税银就能打造出来。怕是倾尽天下之财。

若是放在大明。

也难以想象。

难怪后世能有这般威势。原来国库如此充盈。

又能充实国库的法子。

这种既不加重农民负担。倒是值得深思。

想他当年起兵时。

何曾想过一国之税竟能达到这等规模?

更令人称奇的是

这些税银都是百姓心甘情愿缴纳。

而非靠官府逼迫。

老朱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的军队。他不得不一再加税。

为了筹措军饷。

若是能有这般稳定的税源,

何愁北方元廷不灭。

何愁蒙古骑兵难平?

治国之道不在于搜刮民脂民膏。

而在于找到一条既让百姓心安。又能充实国库的道路。

这后世的智慧。

当真令他大开眼界。

大唐位面。

唐玄宗与李林甫、杨国忠在甘露殿避暑,

天幕上闪过的画面让这位天子眉头紧锁。

“李卿,这后世的税制竟让焰民心甘情愿地献上钱财,比我朝搜刮商税还要精妙。

“臣观这般手段,堪称高明。既不用官府催缴,又能让民众趋之若鹜。”

李林甫面带微笑。

“不过这般钱财都用于军备,恐怕会让百姓怨声载道。”

杨国忠立即反驳。

“林甫此言差矣。后世这般做法,既让嗜好者过足了瘾,又让国库充盈。”

“军备强盛,百姓何来怨言?倒是我朝商税繁重,反证不少商贾逃避。”

唐玄宗听着二人争论。

目光却停留在天幕上的数字。

这后世的税制让他想到了安禄山。

那厮在范阳节度使任上时。

靠着垄断盐铁就敛财无数。

若是让他知道这般生财之道。

怕是又要生出异心。

一日三十三亿的税收。而是用来强军。

这倒让他深感惭愧。为了讨杨贵妃欢心。他可没少挪用军费。

最令他震惊的是那五代机,两千多架价值连城的飞器。单靠焰民就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