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古人看假如龙国强制服兵役?一个张伟方阵40余万人!(第2页)

让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陈桥时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更令他惊讶的是百姓们的这种自信态度。即便是在开玩笑。

也能看出他们对国力的骄傲。这种既不失幽默。又充满底气的民心。

比他当年费尽心思笼络文人要来得自然得多。若是当年的百姓也能这般无所顾忌地谈论军事。或许他治下的风气会更加开明。

不过话说回来。

这么多人马的玩笑话。

恐怕连契丹使者听了都要笑出声来。正当赵匡胤被这些有趣的评论逗乐时。天幕又闪现出新的画面···

大明位面。

朱棣与姚广孝、解缙正在商议削藩之策。天幕上突如其来的画面引起了三人的注意。

“这便是后世百姓谈论军事的样子?”朱棣看着天幕上的弹幕。

眼中闪过一丝趣意。当年靖难之役时。

他也曾带过数十万大军。但与这般夸张的想象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陛下,这些百姓倒是有几分意思。”姚广孝捋着长须。

“他们竟敢如此随意地编排军队人数,可见后世的民风当真开放。”解缙也露出了罕见的笑容。

“臣还记得当年陛下筹建京营时的严肃。”

“如今看来,后世的百姓竟能把军事之事当作笑谈,倒也是一番奇景。”朱棣想起自己起兵时的艰难。

为了夺取天下。

他不得不四处笼络人心。甚至不惜以藩王身份造反。可这后世的百姓。

竟能在网上肆无忌惮地讨论军事。还编出这么多令人发笑的段子。特别是那个张伟方阵的玩笑。让他想起自己的北征。

当年他带兵打到漠北。号称四十万大军。

可实际上也不过十余万人。这后世的网民倒好。

光是重名的张伟就能凑出四十万。这种轻松谈论军事的氛围。

倒是让他有些羡慕。

当年为了防止藩王做大。

他不得不严格控制各地军权。可这后世的龙国。

百姓们谈论军队时既不失分寸。又充满了自信与幽默。

这种既能保持军威。

又能让百姓畅所欲言的治国之道。

确实比他当年的铁血手段要高明许多。若是大明也能达到这般境界。

或许就不用担心藩王作乱了。在一片喷啧称奇声中。

古人们望着天幕上的内容。不禁陷入了深恩。

后世竟然会拿征兵这等军国大事来打趣。这在古时几乎难以想象。

在他们的时代。但凡谈及军事。大多都是一脸凝重。

就连开个玩笑都要左右顾盼。生怕被人参上一本。

这等轻松调侃的氛围着实令人羡慕。

古人们不由回想起自己当年服徭役的艰辛。那时但凡听闻征兵。

不是东躲西藏。就是设法托关系。谁能想到。到了后世。

征兵竟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数量的想象。在古时。

一个县城也就千把人。

大户人家能出个十几个壮丁就算得上阔绰。

可这后世的百姓。

张口就是几十万、上亿。甚至连山都站不下。

仿佛天下兵马都成了大白菜。

不过转念一想。

这般轻松自如的议论。

恐怕也只有在国力强盛时才能出现。若是在战乱年代。

怕是连开个玩笑都要掂量掂量。这后世的百姓能如此肆意发挥。想必是生活在了太平盛世。

古人们纷纷感慨。

若是自己生在那个年代。或许也能像这些网友一样。不用担心征兵。不用害怕服役。

可以大胆地评论时事。随意地开着玩笑。

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神仙境界。不过话说回来。

若真要点齐这么多人马。光是整队列就够呛。

想当年他们村里办个流水席都要忙活小半月。这要是真来了几十万大军。

怕是光想想就要头大。看来这后世的百姓。果真是闲得慌了。

连这等事都能想得出来。

【这些评论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但我国并没有以此来扩充士兵。】

【不仅仅是因为士兵在精不在多,更重要的是我们龙国军人的使命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和平,而不是挑起不必要的战争。】

【军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心骨。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军队,因为他们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不可缺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