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脊梁一个老学究

第13章 赴宴、赴宴(第2页)

 “赵兄且看这个。”陈太初走上前,从怀中摸出糖坊刻模用的陶范,递到赵明诚面前,“这是昨日新制的‘元晦’二字,您瞧瞧可有金石之气?”

 众人一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陶范上的字,不禁满座哗然。

 就在这时,雅间的帘子突然被掀开,李清照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她的罗裙上沾着些许糖霜,显然是刚从潘楼街过来。

 李清照看了看陶范上的纹路,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说道:“陈小友这糖模纹路古朴自然,倒比某些拓本还多了几分古拙之意。”

 李清照在金石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她这一番话,让众人对陈太初的糖模顿时刮目相看,也对陈太初本人的才情多了几分钦佩。?y¢a¨n~h.u,a¨l^u?o..`c\o-m+

 时光悄然流转,不知不觉间,暮色渐渐染红了汴河。这日,陈太初被同年好友硬拉着进了撷芳阁。阁中行首娘子正手持酒觞,笑意盈盈地说道:“诸君今日齐聚于此,不妨以‘糖’字作诗,奴家抚琴相和,为这良辰美景添些雅趣。”

 “我来!”醉醺醺的刘举子一拍桌子,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大声吟道:“糖霜胜雪唇齿香……”

 “俗了俗了!”

 众人哄笑起来,觉得这诗太过直白,毫无韵味可言。

 陈太初微微一笑,起身走到桌前,蘸了蘸酒,在案上写道:“糖缠世味千丝绕,玉冰烧尽万古愁。” 刹那间,满堂寂静。众人都被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意境所震撼。

 就在这时,珠帘后转出一个戴面纱的女子,她轻轻拨动琴弦,竟是《青玉案》的调子。陈太初心中一惊,听这琴音,就知道此人绝对琴艺高超!有听说李师师的琴艺高超,在东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不是她在此处抚琴?难道也是听闻了这场以“糖”字作诗的文宴,特意前来凑趣?

 文宴结束,众人纷纷散去。“陈解元留步。”

 散席时,龟奴悄悄走到陈太初身边,塞给他一张洒金帖,低声说道:“蔡太师府上三日后举办赏荷宴,特邀请您参加。”

 陈太初接过帖子,墨染凑近细嗅,脸色微变,小声说道:“公子,帖上熏的是龙涎香,可里头还掺了曼陀罗花粉。”

 陈太初眉头微皱,略作思索后,随手把帖子扔进了糖篓,说道:“告诉刘掌柜,明日先供蔡府三百斤糖霜。”

 转头便看见王大郎正跟护院比掰手腕,彩头是一坛玉冰烧。

 陈太初定睛一看,那护院臂上刺青,分明是童贯亲卫的标记。

 这一幕让陈太初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童贯的亲卫出现在青楼,看来军权与文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勾连,这局面越发的错综复杂起来了!

 三日后,陈太初身着一袭素净青衫,带着王大郎和墨染,朝着蔡府而去。一路上,陈太初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蔡府赏荷宴的种种可能。那洒金帖上的曼陀罗花粉,显然不怀好意,而童贯亲卫出现在青楼又暗示着什么呢?这背后必定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蔡府之中,荷香阵阵,宾客们身着华服,穿梭于亭台楼阁之间。陈太初刚踏入花园,便见蔡京身着一身月白色锦袍,头戴乌纱帽,正与几位官员谈笑风生。蔡京看到陈太初,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招手示意他过来。

 “陈解元,久仰大名啊。听闻你在太学闹出不少趣事,这糖坊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蔡京说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陈太初恭敬地行礼,说道:“太师过奖了,在下不过是略通些生意门道,在太学也是勤修课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说话间,蔡京领着陈太初来到一处亭中,桌上早已摆满了珍馐美馔,还有几坛美酒。蔡京亲自为陈太初斟酒,说道:“这是蔡某私藏的佳酿,陈解元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