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脊梁一个老学究

第233章 捷报(第2页)

 七个月了!

 从丈夫被剁成肉泥的血雨腥风,到抱着孩子千里赴京的血泪屈辱,再到这油布棚下日夜煎熬的苟延残喘…所有的恐惧、绝望、麻木,在这一刻,被这迟来的“大捷”彻底点燃,化为焚尽五脏六腑的悲火!

 黄昏,慈济小院。

 院门紧闭,隔绝了街市上依旧未散的喧嚣。

 屋内没有点灯,只有残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扭曲的光斑。/r,i?z.h?a¨o¨w+e-n?x?u.e\.¢c~o+m-张王氏洗净了手脸,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素麻衣裙。

 她将孩子安放在铺了厚褥的炕角,自己则默默走到屋角那张简陋的供桌前。

 桌上没有神佛塑像,只供着一件折叠整齐、却浸透洗不净暗褐色血渍的葛布短衫——那是丈夫张骞留在世间最后的痕迹。

 旁边,一盏小小的油灯被点燃,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映亮了张王氏苍白而平静的脸。

 她拈起三炷线香,就着灯焰点燃,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松柏的淡香。

 “骞哥…”她声音低哑,却异常清晰,“朝廷的捷报…你听见了吧?西夏…亡了。岳元帅…踏破了贺兰山…擒了那西夏老王…”她将香缓缓插入粗糙的陶制香炉,指尖拂过那冰冷的血衣,“害你的那些畜生…野利遇乞…被他们自己的主子砍了头…李仁孝…像条丧家狗一样逃去了阴山…也活不长了…”她顿了顿,眼中没有大仇得报的狂喜,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被泪水冲刷后显露出的、近乎虚无的平静,“朝廷…给了抚恤…三百贯…还有…还有今日开封府送来的…商队兄弟们的…买命钱…”

 她缓缓从怀中取出两样东西。

 一件是那本深蓝色封皮、盖着朱红户部大印的银行存折。

 另一件,是今日午后开封府衙役亲自送来的、一张以桑皮纸精印、盖满枢密院与开封府双印的“特赐凭引”。

 凭引上墨迹清晰:

 “兹有肃州商民张骞等二十七人,于靖康五年冬月,惨遭西夏贼酋屠戮于黑水城。今王师荡平西夏,血债已偿。

 ,!

 特赐每户抚恤银五百贯,由大宋皇家银行承兑。

 另,遗属愿留汴京者,赐外城厢坊宅院一处;愿归原籍者,授永业田二十亩,免赋十年。此乃天恩浩荡,慰忠烈于九泉。

 凭引为证,各州府验放勿阻。”

 五百贯!外加之前的抚恤!还有宅院或永业田!

 这泼天的财富与恩典,足以让任何一个升斗小民欣喜若狂!张王氏却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那存折上冰冷的数字,看着凭引上庄重的印鉴。

 指尖拂过纸面,触感光滑而陌生。

 她猛地攥紧那凭引,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这轻飘飘的纸片,是用她丈夫和二十六条人命的血肉换来的!

 每一贯钱,都浸着洗不净的血!

 “骞哥…”她抬起头,望向那跳跃的灯焰,声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疲惫与决绝,“汴梁…我不回了。那里…没有咱家的根。肃州…也回不去了。那里…埋着你的骨头,也埋着太多…不敢再看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