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脊梁一个老学究

第266章 墙里开花墙外香

靖康八年腊月廿七,温哥华湾,“新汴梁”镇。

寒风卷着细雪,抽打在镇口那杆高耸的“王”字杏黄旗上,发出猎猎声响。陈太初裹着熊皮大氅,牵着裹成雪团子的阿囡,漫步在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的青石板主街上。眼前景象,让他这个“始作俑者”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街道两旁,清一色的原木垒墙、青瓦覆顶的宋式屋舍!门前挂着红灯笼,窗棂贴着“福”字剪纸,檐下挂着成串的干辣椒、玉米棒子!空气里弥漫着松木燃烧的暖香、新出炉炊饼的麦香、还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甜腻腻的…枫糖味儿!间或夹杂着几声…字正腔圆的汴梁官话吆喝:

“炊饼!刚出炉的炊饼!三个小子儿一个!热乎着嘞!”

“柴门醉月!正宗的玉冰烧!一个大子儿一壶!管醉!”

“海獭皮!上好的海獭皮!一张…换半斤盐!童叟无欺!”

行人往来!汉人穿着厚实的棉袄皮坎肩,挎着篮子采买年货;海达族勇士裹着熊皮,扛着新猎的鹿肉,用生硬的汉话跟杂货铺掌柜讨价还价;鹰雾族的妇人背着藤筐,里面装着晒干的浆果和草药,在“银行”门口排着队…兑换“鹰圆”!

“爹爹!看!糖葫芦!”阿囡眼睛一亮,指着街角一个裹着狗皮帽子的老汉。草靶子上,一串串红艳艳的山楂果裹着晶莹剔透的…枫糖脆壳!在雪光下亮得诱人!

“老丈!来两串!”陈太初摸出一枚崭新的“鹰圆”银币递过去。银币正面,一只展翅雄鹰浮雕栩栩如生,环绕一圈鹰羽纹饰;背面,则是一只踏浪玄龟,龟甲上…赫然刻着“壹圆”两个宋字!

“哟!贵客!您…您拿‘鹰圆’买糖葫芦?”老汉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在油腻的围裙上擦着手,“这…这…找不开啊!一串…才…三个小子儿!”

“无妨。”陈太初笑着摆摆手,“剩下的…存您这儿!下回…还来吃!”

老汉千恩万谢,哆嗦着挑了两串最大最亮的糖葫芦递给阿囡。阿囡一手一串,左舔一口,右舔一口,小脸笑开了花:“爹爹!甜!比…比倭国的柿子…还甜!”

镇守府后堂,暖阁。

炭火烧得旺,驱散了北地的寒气。陈太初、阿囡、赵大柱(代理镇守使)、罗江围坐矮几。几上摆着几碟“新汴梁”特产——枫糖浆淋的烤鹿肉、松子熏鱼、还有一壶温热的“柴门醉月”。

赵大柱搓着手,红光满面地汇报:“王爷!您瞧见街上那‘银行’没?王奎伯爵…亲自定的规矩!‘鹰圆’…一百个大子儿!一个大子儿…十个小子儿!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老百姓…踏实!连海达族…都认这‘鹰圆’!比…比他们以前…用贝壳、兽牙…强百倍!”